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答案
推荐文章
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在高中的阶段中,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谈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时,有人认为:仅有天然的父子关系或嫡长子继承关系,并不能构成宗法制。这一观点()
A.错误,因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错误,因为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C.正确,因为宗法制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
D.正确,因为宗法制并不十分看重血缘关系
答案:C
解析: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西周时期的宗法制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为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的矛盾而实行的,与普通家庭的继承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故C项正确而排除A、B两项;D项的“并不十分看重血缘关系”说法本身错误,可排除。
2.《资治通鉴》:(东汉时期)“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表明()
A.品行是东汉选官的标准
B.被举荐为孝廉的人选没有年龄限制
C.东汉选官不需要任何考试
D.有特殊才能的人被举孝廉时不受年龄限制
答案:D
解析:题干表明,东汉被举为孝廉的人有年龄限制。“诸生试家法……可不拘年齿”是指被举为孝廉的儒生要考所学的那门学问的,有才能的人被举荐不受年龄限制。故只有D项正确。
3.“及府兵法坏而方(藩)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这说明藩镇()
A.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
B.拥有军事、民政、财政等权
C.是唐朝军制演变的结果
D.维护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答案:C
解析:藩镇虽然拥有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它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可排除A项。唐朝实行科举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藩镇拥有选官权,可排除B项。由“及府兵法坏而方(藩)镇盛”,可知C项正确。冲击皇权独尊地位的是中央而不是地方,藩镇问题冲击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4.据史书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此材料描述的对象是()
A.唐代三省六部制B.宋代参知政事
C.明代内阁制D.秦代三公
答案:C
解析:根据“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帝一一省揽审定”,可判断符合材料所述的只有C项。
5.古代雅典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民主观念本身发起了精心谋划的攻击:雅典政治是一种阶级政府,形成了穷人对富人的__。下列机构的设置为“穷人对富人的__”提供了可能性的是()
A.财产等级制度B.公民大会
C.四百人议事会D.民众法庭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穷人对富人的__”说明穷人在国家政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与权力,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从而保证贫困公民的权力,故B项正确。
6.古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执政后规定: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一规定对民主政治的实质意义是()
A.增加公民的家庭收入
B.吸引公民去观赏戏剧
C.提高公民的参政水平
D.增加公民参政的热情
答案:D
解析:发给公职人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就不会因为参政而影响生活和个人收入,有利于吸引公民参政。
7.“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则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是()
A.考虑周全,力求审判公正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条文明晰,限制贵族专横
D.司法不公,专注于富人利益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关于原告和被告出庭的规定事实上考虑到了特殊情况,较好地维护了出庭双方的利益,力求审判的公正;关于“保证人”资格的规定也显示了其考虑的周全性。故选A项。
8.右图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漫画《砍倒腐朽老树》。图中老树象征衰败选区制度,主张改革的人士要求“砍树”,维护衰败选区制度的人士全力“护树”,结果引发了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选举改革。主张“砍树”的人士中最积极且最有实力的是()
A.工业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新贵族和手工业者
答案:A
解析: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他们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但腐朽的选举制度限制了他们在议会中的名额,他们需要更多的选举名额,希望改革旧有的议会,因此他们对1832年改革最积极。
9.华盛顿1796年“临别赠言”:“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这表明华盛顿强调()
A.人民有权直接修改宪法
B.宪法是人__志的体现
C.美国宪法存在诸多不足
D.宪法应当依法适时修改
答案:D
解析: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是国会,人民不能直接修改宪法,可排除A项。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华盛顿认识到了宪法存在诸多不足,可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其主张在必要的情况下依据人民的意见按照宪法的规定对宪法进行修改,故D项正确。
10.德意志帝国宪法明确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表明该宪法()
A.丧失了代议制的特性
B.确立君主为权力中心
C.不具有近代民主性质
D.确保了君主__政体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这表明具有代议制的特性,具有近代民主性,但皇帝控制着议会、立法权和任命官吏权,这又表明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可排除A、C两项,B项正确。这部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可排除D项。
11.学者郭廷以曾撰文称:“太平天国是一个低级的迷信、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__,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的白骨……”对这一观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A.证明太平天国已沦为地主阶级政权
B.与史实完全不符,纯属个人臆测
C.郭廷以的研究缺乏正确理论做指导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仅凭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不能印证“太平天国沦为地主阶级政权”这一结论,可排除A项。材料中的“暴力集团”、“极权、愚昧”等与太平天国的实际相符,可排除B项。不能仅凭史学家的观点,就认定其研究缺乏理论指导,故可排除C项。虽然郭廷以的观点不完全正确,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故D项符合题意。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庚子(1900年)和辛丑(1901年)之交是(中国社会)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
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C.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D.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答案:C
解析:1901年中国社会“另一个阶段开始”是指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个选项中C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傀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只不过是一场追求利益的结合,双方都需要对方。当时国共两党共同追求的“利益”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B
解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目标是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这就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故选B项。其他选项不是国共共同的追求。
14.下表整理自1944年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关于中共抗战情况的介绍。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国共合作毙伤的敌军越来越多
C.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D.第五周年八路军开始全面__
答案:C
解析:从表中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不能说明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表中不含国民党军队。抗战第五周年没有开始__。
15.马克思曾指出:当一个社会形态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发挥出来是不会死亡的。下列历史事件的结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__十月革命
B.__二月革命
C.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处于上升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的革命都胜利了,故可排除。
16.“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B.__沙皇__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__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答案:D
解析: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直接解读,不是“本质问题”,可排除。由材料中的“临时政府”,可知沙皇统治已经被__,可排除B项。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__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项正确。
17.在2013年元旦指出:“人民政 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反映社情__……”这表明人民政 协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服务民众
B.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C.加强团结,实现复兴
D.对外联系,扩大交往
答案:B
解析:政 协不是行政机关,没有行政管理权,可排除A项。材料是中共领导人有关政 协的讲话,抓住“认真履行职能”、“建言献策”、“反映社情__”,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故B项正确。C项不是职能而是目标,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D项。
18.美国学者费正清说:“由__带来的事业的中断、精神的崩溃以及所付出的生命的代价都具有毁灭性。……__所付出的这些代价基本上是毛对中国形势的估计和提出的对策的结果。”“毛对中国形势的估计”是()
A.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中国
C.苏联屯兵中苏边界威胁中国安全
D.退守到台湾的国民党准备__大陆
答案:A
解析:__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__”,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故答案选A项。B、C两项不是中国形势,而是国际形势,可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
19.“‘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式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A.是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有机结合
B.融合了中外政治文化智慧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扬弃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可知,“一国两制”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故答案为B项。
20.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是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的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答案:A
解析:一项外交方针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他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要求与愿望,而不在于谁提出的、得到谁的支持,故答案选A项。
21.1971年10月第二__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专题辩论,美国和日本则合伙炮制了两项提案,一个是所谓“重要问题”提案,即从联合国驱逐蒋介石集团是一个所谓“重要问题”,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另一项提案,所谓“双重代表权”提案。美国与日本炮制“提案”的意图是()
A.阻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
B.制造__以__中国
C.确保蒋介石集团为合法政权
D.继续政治孤立、经济封锁中国
答案:B
解析:联合国大会讨论的是恢复中国的合法权利,在辩论中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这表明美国并不阻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故A项可排除。由两个提案可知,美国与日本想让蒋介石集团继续留在联合国,这实际上就是想制造__,故B项正确。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22.2012年12月12日,朝鲜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二期卫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朝鲜有和平利用外空的权利,但这一权利目前受到安理会有关决议等限制。中国认为,安理会有关反应需慎重、适度,应有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大局,避免局势轮番升级。材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主导的维和活动②努力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主张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秉持公正平等原则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反映不出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主导的维和活动;“中国认为,安理会有关反应需慎重、适度,应有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大局”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主张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秉持公正平等原则,以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3.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它们共同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二战后的美苏全面冲突
B.美苏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C.两极格局下的战争与和平
D.大国意志下的国家__
答案:D
解析:二战后美苏未发生全面冲突,可排除A项。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是美苏冷战的前线,不属于中间地带,而且没有发生过战争,可排除B、C两项。二战后受美苏的影响,德国与朝鲜都走向了__,故D项正确。
24.戴高乐在1949年讲道:“将来会不会有五个欧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德国人)和高卢人(法国人)之间会不会达成一个协议。”材料主要表明()
A.法德达成协议促成五个欧洲
B.五个欧洲是法德协议的内容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D.欧洲的问题由法德协议决定
答案:C
解析:题干表明,法德达成协议欧洲就不会__,这意味着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其他选项理解错误。
25.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世界新秩序”,宣称美国是这个世界上能够聚集维护和平力量的国家。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参与与扩展战略,加强美国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这些表明()
A.冷战后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冷战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作用
C.冷战后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
D.冷战后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和克林顿政府的“参与与扩展战略”,可看出冷战后美国不仅是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更主要的是发挥它的影响,建立美国单极世界。B、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材料二1928年7月,国民政府立法规定“市”分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普通市隶属于省政府。凡首都和人口满百万以上的都市,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形的都市,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可以设为特别市。从有关市设置的资料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人口和税收是国民政府批准各地设市的主要标准。……在民国时期设立的151个市中,人口规模的等级越高,沿海省份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至于人口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可以说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省份。
——摘编自吴松弟等的文章
材料三英国英格兰地区1888年建立现代地方制度时,实行新县制,将原来38个传统县改设成48个行政县……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多次重组,地方政府总数减少,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大都市区地方政府被合并。另外,发达国家的小城市和小城镇非常发达,数量众多。
——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
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6分)
(2)据材料二,简述近代中国政区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据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启示。(4分)
答案:(1)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评述: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特点:城市型政区出现并初步发展;以城市为依据划分的政区分布不平衡。
原因:近代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外来经济冲击;民族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的辐射和引导功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畸形。
(3)城市型政区取代地域型政区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政区划分;简化政区划分,发展小城镇。(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1832年的改革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材料三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公社必须由各区全民投票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一切公职人员像公社委员一样,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6分)
(3)对比材料二、三,分析巴黎公社在选举上的进步性。(4分)
答案:(1)直接民主、轮流执政;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答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也可)
(2)变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或取消“衰败选区”);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选举资格限制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人数。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3)进步性:从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到实现普选权。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
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普鲁士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其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国家统一与民族兴亡的关系。(4分)
答案:(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的要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
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保留了普鲁士的__主义及军国主义传统。
(3)①概括两者关系:__国衰,统一国兴,②结合史实论述观点(至少2个史实);③紧扣观点,合理引用史实,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高一历史材料题复习攻略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的三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一般由材料出处(多为文字材料)、题目(多为图片材料)、提示语(多为表格、图表材料)组成。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最能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片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四类。从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来看,这种试题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趁势。可是考生们在这类试题上的分率低。
因此,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这种题型的解答,解答材料解析题实际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阅读。在阅读材料之前应先看设问,这样做可以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正文,对于说明性文字(材料出处、题目、提示语)也要认真阅读,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其中的“出处”,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称都很生疏,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阅读过程,要运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来阅读历史材料。
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的阅读例如: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斯大林的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发现斯大林的第一句话也作了暗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从轻工业开始。往下是讲述其原因,最后才指出由于战争的需要,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要从重工业开始。这就是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如果学生不能把握马斯大林这段话的核心意思,那就不可能再解答后面相关的设问了。
高一历史基本学习方法
一、转变观念,注重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死记硬背必然收效甚微,只有注重理解记忆才能事半功倍。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把握“为什么?”,要重视对历史前因后果的分析。如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章时,我们不仅要知道各国的政体,更要掌握各国政体确立的原因、影响及异同。
二、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网络
我们对所学知识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应该通过思考进行归类、整理、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我们在学习一章内容时,首先要看章节目录及引言,把握该章的主线,然后在学习具体各节内容时,要理清每一节的要点,及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得心应手地调用所需要的知识。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等基本环节。
1预习习惯。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上课习惯。上课时不仅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还要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要记笔记,但要注意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书上有的内容,我们可以直接标出序号,书中没有的可记要点,下课后再做补充。听课时若有疑问,可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切不可不了了之。
3复习习惯。每天所上新课内容应及时复习,在复习教材时一定要将内容加以整理,将课本内容问题化、要点化、线索化,并且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看完课本内容后,再回忆一下重点问题。回忆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也是对知识的升华。
4作业习惯。首先必须独立完成作业,然后要及时订正,但订正并不不意味着把正确答案用红笔抄上即可,而是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深究下去,直到真正理解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订正材料题时对于与参考答案出入较大的题目,我们一定要将答案与材料对照着看,找到答案在材料中的依据,从而感悟做材料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