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学习园地 > 知识积累 > 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丹梅0分享

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2023年)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高速免费,免费期间,小型客车通过人工车道或ETC车道驶入、驶出高速均可正常享受免费通行政策。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2023清明节高速免费,免费时间为4月5日0时~4月5日24时,共1天。

免费标准:

普通收费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免费车型:

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

免费时间到了还没下高速怎么办:

免费期间,小型客车通过人工车道或ETC车道驶入、驶出高速均可正常享受免费通行政策。免费结束后再次通行高速ETC车道时,在入口ETC卡上会自动写入新的入口信息,自动覆盖上一个入口信息,在出口正常收取通行费。

清明节高速公路行驶注意事项

1. 在非免费时段进入高速公路,但出高速时处于免费时段,则免费通行。

温馨提示:提前驶入高速公路,不在收费站前等待免费时间到来,可避开拥堵高峰。只要从收费站驶离高速公路的时间点在免费时间内,均能免费通行。

2. 在免费时段进入高速公路,但出高速公路时是非免费时段,则不属于免费通行的范围。

温馨提示:在免费时段即将结束前仍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建议司乘根据实际位置和时间,选择就近收费站驶离高速公路,避免因赶时间、超速行驶而引起安全事故,同时最大限度地享受免费政策。

清明节习俗

一、 扫墓祭祖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二、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三、插柳

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四、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五、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但这时的植树与清明节尚无关联,而真正将清明与植树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则要归功于汉高祖刘邦了。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故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但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在群僚的帮助下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标志。

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

六、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七、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八、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九、蹴鞠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种叫蹴鞠的体育游戏,有好事者称此艺乃现代足球的鼻祖。其实,只能说蹴鞠与足球很相似,从球本身的构成及运动游戏规则来看,二者并非一回事。晋人郭璞在《三苍解诂》中称,蹴鞠是一种毛丸,可蹋戏。汉朝刘向认为,蹴鞠为黄帝所创,是当时的一种军中游戏。刘向的话当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曾记载战国时山东临淄一带就流行蹴鞠。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刘邦当了皇帝后,其父一天到晚踢不着球十分郁闷。《西京杂记》记载:“高祖窃因左右问,(刘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欣,今皆无此,故不乐也。”刘邦也不是当年的街头蛊惑仔了,端着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来,宫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组织一支皇室球队来娱乐自己的父亲。

相比之下汉武帝就比较放得开。汉武帝在东部巡狩,封禅泰山之后,意兴所致,也喜欢踢上几脚蹴鞠,还让文官们写赋来赞颂自己。据说汉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属下的西域邦国)后,得了一胡人俘虏,身长善跃,蹴鞠技艺十分了得,“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看来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许是历史上最早引进的外籍球员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级球迷。《魏略》称有个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实在太好,“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三国时蹴鞠也很盛行,《会稽典录》曾说:“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所以,如果有人大话历史,称乡村地主出身的张飞是超一流的锋线杀手,倒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唐人踢球场面甚为火爆。唐朝仲无颜写了篇《气球赋》,文中说,“广场春霁,寒食景研,交争竞逐,驰突喧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万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时光,场面上对抗激烈,节奏快捷。赋中还说“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圆”,看来唐人对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络。

中国历史上,自战国以来,汉、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参与蹴鞠活动,高手也很多,后来到了清朝不知怎么回事就完全失传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国都找不到一个会踢蹴鞠的。所以到了现代,中国足球很鱼腩,长年与雄起无缘。一切都从零开始,起点太低,后天努力又不够,自然技不如人。蹴鞠在中国古代虽然很流行,也没有做到这么普及。

十、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十一、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在过去,每逢清明时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会举行这项活动。乌镇拥有数千年的栽桑养蚕史,古时靠天时养蚕,蚕农们为求神灵庇护,形成了很多蚕乡习俗。在每年清明的夜里,当地居民开始进行设祭、襄白虎、斋蚕 神等活动。

在这期间要烧香祈蚕,抬着蚕花轿出巡,妇女、孩童要沿街拜香唱曲, 到普净寺会合,俗称"蚕花会”。乌镇的蚕花会在香市期间,在赶香市的时候,农村妇女除了会烧香、祭神灵,添置一些蚕具、农具和日用品之外,还要在烧香之后到土地庙前的水潭里洗洗手, 俗称“洗蚕花手”。

人们认为在那里洗过手之后,养蚕会特别顺手,蚕也不会生病。 近几年,乌镇香市中的蚕花会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活动。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马鸣庙在当地有“庙 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会举行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十二、禁火寒食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的。”刘孝昌介绍,还有一种说法,寒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历史上,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因为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虽在当下寒食节鲜有人知,但人们约定俗成,不在清明节当日祭祖,而选在其前一两日扫墓,这也是寒食节习俗的痕迹。

除去寒食节,清明节还融入了上巳节的风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更是极为古老的、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这一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年轻的男女也可趁春光正好,出门游玩。文人雅士还有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风雅的习俗。

因寒食节禁火,所以家家户户都吃冷食,才有了“寒食”之称。在清明时节,人们常吃的青团、馓子等节日食物,保留了“寒食”的风俗。

但除了青团,清明还有许多节令食物。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麯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在历史的演变中,枣糕成为了清明节的时令美食。而枣糕又叫“子推饼”,旧时北方地区的人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此外,还有一种与枣糕相似的清明节美食,称之为“子推燕”。子推燕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山西至今仍保留着清明节制作子推馍的美食传统,其外形非常别致,看上去就像是盛装打扮的馒头。从名字来看,子推馍和子推燕皆有纪念介子推之意。


    69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