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在高三的时候,同时也相信小伙伴们都想考个好的历史成绩,那么历史应该怎么学才能考好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检测试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三历史下册联考检测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现在“Oral history” (口述历史)正在悄悄升温,在“口述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学家曾经为“怎样的人才能成为被访谈者”而争论。就研究上海知青问题来说,能成为合适的访谈对象可以是
①上海老知青 ②工部局负责人 ③老街坊邻居 ④插队地区的农民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4.“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对此段文献价值评述较恰当的是
A. 客观真实,无需考证 B. 史家之言,有史为证
C. 背离实际,不足为信 D. 溢美之辞,皆不可信
5.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据钱穆《国史大纲》)
宋代
区域 西汉元始
二年 晋太康
元年 唐天宝
元年 宋元丰
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6.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所依据的标准是
A.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
B. 西征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
C. 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
D. 开拓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7.康熙巡游南京时,曾经去过明孝陵拜祭,并写下“治隆唐宋”御笔以歌颂朱元璋功绩。康熙帝此举的主要出发点是
A.弘扬中华文化 B.缓和满汉矛盾
C.推崇明初专制 D.预警农民革命
8.1793年,马嘎尔尼来到避暑山庄万树园。清朝官员称英国使团为“贡使”,并将英王的国书翻译成了“吁请天恩”般的文字。实际上英王“吁请”的是
A.开埠通商 B.鸦片合法
C.开设工厂 D.割占香港
9.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
A.输入工业商品 B.传播近代思想
C.瓦解自然经济 D.开放通商口岸
10.有关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A.儒家文明与基 督教文明的冲突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__动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11.中国近代,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
12.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
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__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这首歌诞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4.美国一位历史学说:“……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5.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下列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主要讨论统一战线问题的是
A.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B.中共三大,洛川会议
C.八七会议,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三大,遵义会议
16.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覆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诗中“此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
17.《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领土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18.“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 锦 涛同志在纪念党的__届__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__运动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19.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体,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A.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B.政治剧变的见证
C.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20.有一本书这样写道:他们(雅典人)每年至少召开四十次市民大会,讨论Polis的一切重要问题,通过法律决定战争与和平。其中“Polis”指的是
A.公民 B.政治 C.城邦 D.民主
21.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下列各项说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表现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③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④教会的文化垄断开始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④
22. “在更公正的社会组织到来之前,在机器转归工人自己所有之前,机器不可能给工人带来真正的好处。”材料中“更公正的社会组织”指的是:
A.知识经济时代 B.社会主义
C.工业文明时代 D.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3.马克思把1870年9月起义称为是愚蠢的举动,但1871年4月又说:“我英勇的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马克思的这两段评价:
A.互相矛盾 B.自我否定、自我修正
C.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一样 D.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
24.右图是摘自《中国新闻网》上的一幅反映垄断与竞争关系的漫画,对这幅漫画的理解最适当的是
A.垄断竭力保护竞争
B.垄断不易形成竞争
C.垄断与竞争不相容
D. 垄断与竞争共存亡
25.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
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6.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
27.仔细观察下表:
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转引自《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28.下图是同一地点,同一车厢,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件情节几乎相同的事件,但主角位置却颠倒了。基于历史反省和时代变迁,假定再添加一副照片。最贴切的照片主题应该是
A.联合的轴心 B.冷战的盟友
C.竞争的对手 D.反美的伙伴
29.右图是某专题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献最适合入选该馆的是
A.《全国工业复兴法》
B.《欧洲复兴计划》
C.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30.为缓解目前的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高达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同时
提出“购买美国产品”的限制条款。这一限制条款与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相违背?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 儒家思想的流变(10分)
观察上面几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图片中所含历史信息和图片编组的意图,请厘清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政策变化的基本路径。(4分)
(2)你对秦始皇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有何看法?(2分)
(3)西汉之初为何采用道家黄老之学?汉武帝为什么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4)宋明理学把中国文化重伦理的传统精神推向了极至,强调“立志”、“修身”以达到“内圣”人格,对此你有何评论?(2分)
32.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8分)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的一次巨大变迁。
“其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对于提供贡纳谷物来说,比其他地区要优越的多,以致不管是哪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它就有可能征服与统一全中国。”
——冀朝鼎《中国历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1)概括材料对衡量“经济重心区”的三条标准。(3分)
(2)依据教材知识,我国古代何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有哪些(请举一个重要史实)?(2分)
(3)为何在此时期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3分)
33、聚焦气候与人口变化,拯救地球家园(9分)
材料一:
(1)观察上图,自1860年至今的150年中,全球气温经历了几个变暖时期?它们的趋势如何
(2分)
(2)根据你所学习过的历史知识推测,前两次全球气温的升高,可能分别同哪些具体的人类历史活动会有关联?(2分)
材料二:“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发表的“2004年全球物种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15000种地球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
──摘自《中国人口网》
(3)你能说出中国历人口大规模增长的一个史实,并说明其原因吗?(2分)
材料三:“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保证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4)中国政府为何要这样做?(3分)
34.布罗代尔论中国(9分)
过去,中国有着一种与西方人感受到的非常类似的自豪感。
由于这一原因,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降身为多国中的一员,是第一个耻辱;而其科学和武器为蛮夷主导,是第二个耻辱。现在中国尖锐的和不无害处的民族主义,可以视为一种报复,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惟一的大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因此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正如过去中国欣然接受佛教圣典和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那样,她现在着力研究历史、社会学和人种学。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第213页
回答下列问题:
(1)“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指哪一个世纪?(1)请列举 “这一个世纪中”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三例。(2分)
(2)为何中国会以“科学和武器为蛮夷主导”为耻?(2分)
(3)简述“过去中国……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概况。(2分)
(4)“渴望付出双倍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在“这一个世纪中”有何表现?(2分)
35. 世界多极化趋势(9分)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述:“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2分)
(2)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3分)
(3)对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4分)
36. 英国现代化的先声(12分)
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日不落帝国”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在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呢?
——《大国崛起》
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在有限的一个世纪间,英国是如何抓住机遇获得广泛发展空间的?(3分)
(2)一个国家的政治选择,常常受到传统和某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正如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说:“人民不想冒可能发生内战的风险”。在英国迈入现代化门栏伊始,哪些政治事件体现了狄更斯的说法?这些政治选择基于怎样的历史教训和精神理念?(3分)
(3)如何理解英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3分)
(4)从这个“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的大国崛起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那些关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启示?(3分)
37、德日两国现代化之比较(8分)
下列图表的内容与德日两国现代化发展有关。图表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下面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再订正错误。
史实 推论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邦国林立,农奴制盛行;日本幕蕃体制统治下内外交困 这就严重阻碍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②1864到1870普鲁士连续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1868年日本开始推行明治维新 为两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两国都保留了君主政体,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③20世纪20年代至 30年代,日德两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使日德两国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外战争的道路
④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__纪念碑前跪下忏悔;从1951年吉田茂开始,日本各届首相几乎都曾到过靖国神社参拜 同样的祭拜,说明两国对发动战争的态度相同,两国又重新崛起
38、“全球化”时代的标识(25分)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
——格蕾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见《全球化与世界》,1998年,第75页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
——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6页
(1)两位学者在“全球化”问题上的看法有何异同?(4分)
(2)请分别叙述罗兰•罗伯特“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以及汤普森所谓:“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6分)
(3)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认识。(15分)
高三历史试卷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A B D C B A B B B D B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C C A B D B A B B A B B
第二卷 非选择题(90分)
31. 儒家思想的流变(10分)
(1)思路:秦朝实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一——汉初尊崇黄老道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天理论,复兴儒学。(4分)
(2)思路:正面——维护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负面——文化专制,压制思想、摧残文化。(2分)
(3)思路:从汉初局势、统治策略和老道思想特点说明(经济萧条,厌恶战争,统治者朴实作风)(1分);而从汉武帝时期的局势、统治政策和董仲舒对儒学改造后于统治政策的适应性说明(国力强大,汉武帝要有为)。(1分)
(4)思路:一要从修身养性、报国精神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意义;二要从压抑人性、愚昧忠君等方面说明其负面影响。(2分)
32.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8分)
(1)一是农业生产发达,交通条件便 利;二是能够向统治者供应粮食等主要物资;三是成为统治基地。(3分,照抄不得分)
(2)南宋;耕地的大量开垦,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稻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2分)
(3)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经济发展缓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技术、劳动力(必答);民族融合;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等。(任3点得3分)
33、聚焦气候与人口变化,拯救地球家园(9分)
(1)3个;越来越高。(2分)
(2)1860到1880年的变暖,可能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大规模的工业发展有关;(1分)1915到1940年的变暖,可能同一战和准备二战有关。(1分)
(3)清朝前期,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高产作物的引进,人口增加到3亿多。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长期和平等原因,人口逐渐超过10亿。(2分)
(4)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主动履行大国的责任;人类的活动已造成中国的气温上升;全球气温变暖造成中国的干旱、洪涝灾害等。(只要答出两个意思,即给3分)
34.布罗代尔论中国(9分)
(1)19世纪(1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爱珲条约》等均可,但《辛丑条约》不行。)(2分)
(2)冷兵器时代(农业时代),中国的武器装备居世界地位;明清以前,中国传统科技一直世界。而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落后挨打(2分)
(3)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主张用民主反对专制,用科学破除迷信,把民主与科学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2分)
(4)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2分)(任意两个均可)
35. 世界多极化趋势(9分)
(1)两极格局开始瓦解,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2分)
(2)西欧各国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3分)
(3)认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的增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等大国都有可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不认同:虽然当今世界还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区域集团组织在推动和平衡多极化格局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欧盟的崛起并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评分要求:此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能够独立地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述言之有理,都可得分。此问得分不超过4分。)
36. 英国现代化的先声(12分)
(1)思路:英国都铎王朝的君主伊丽莎白一世等,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王权、稳定社会的政策措施;宗教上建立以国王为首脑的英国国教,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控制;军事上加强海军力量,与西班牙等海上强国争夺霸权;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任3点,可得3分)
(2)思路:说法:“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等;教训:长期内战造成的破坏、暴力__王权后却出现了克伦威尔__统治和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理念:通过和平变革(相互妥协、不流血的的方法、议会制度的框架内的立法)完成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转型(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权力转移等)(3分)
(3)思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主与法制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工业社会代替了农业社会;推动了美国、法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促进了欧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或改革的发生。(任3点,可得3分)
(4)思路: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现代化的必备前提;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民主化、法制化的政治体制是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和平渐进、妥协求进、改革求进并保持国内政治稳定是现代化的社会基础;科技创新、工业化、城市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任3点,可得3分)
37.德日两国现代化之比较(8分)
① 是 ;(2分)
② 是 ;(2分)
③ 否 ;(1分) 德日两国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1分)
④ 否 ;(1分) 两国对发动战争的态度不相同(1分)
38.“全球化”时代的标识(25分)
(1)相同点:①全球化不仅仅是二战以来的一种新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它是由来已久的一个历史过程;②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同区域间不断联系和依存的动态过程。(2分)
不同点:①对于“全球化”的起点定位有所分歧——前者认为发端于1500年前后,后者把它追溯到了两千多年以前;②对于“全球化”的内涵理解有所不同——前者着眼于于经济上的联系性和一体化,后者不仅着眼于经济领域,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等层面。(2分)
(2)罗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工业国加紧对外扩张,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中。(2分)
汤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多边贸易协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诞生;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诞生,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称迅速发展之势,包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此外第三世界为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展的“南南合作”如七十七国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南北对话”。(4分)
(3)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solo):
评分思路:要体现出如下四个方面:
发展阶段:
(1)16世纪开始,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
(2)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迅速发展。
历史必然:
依据发展阶段,得出其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远影响:
积极:第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第二,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第五,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消极:第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第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第三,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第四,加大世界发展的矛盾性;第五,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第六,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中国):
在机遇和挑战的外部形势下,中国的出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加入区域合作和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高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可体现如下论观点: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的受益者,利大于弊。其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
以上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一定体现出论证的整体性。
本题每卷至少应由两人评阅,各人独立打分,以所得平均分为最终得分。
要求:(1)主题:能够依据题目要求。
(2)观点:观点突出。
(3)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
(4) 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
(5)叙述:文字通顺流畅。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记忆要不断的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或放学后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也可以采用群体的记忆方法。在课余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还有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以形成网络知识结构,便于梳理知识点。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记忆。
(3)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邀请学生和老师观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查找资料、台词设计、舞台设计等程序都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当然,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学生只有具备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的学习。
高中历史选择题有什么答题技巧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
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
“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
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
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
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
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
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
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
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
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
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
“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