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案 > 高一 >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舒洪0分享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每一个老师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在历史教学之前,历史老师都要准备好自己的历史教案。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篇1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展示有关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在民族危机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的主要事迹,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并勇于实践的精神。认识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3、问题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的特点,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按导学案完成预习题。

2、查阅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被称为“国父”设问:同学们知道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哪些事迹?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中山了解历史的真知。(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历史图片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

(2)让学生明白课学习的三大板块:一,自主先学, 归纳孙中山早期有哪些革命活动,并知道孙中山确定的奋斗目标。二,合作探究,探究孙中山为了实现梦想而发起的辛亥革命背景、影响及失败原因。三,学生展示, 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孙中山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块一:合作环节一,自主先学;

教师引言我们来完成地板块,找学生汇报自学效果,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

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4年 孙中山

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5年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概括为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组织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及意义)

(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

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提问, 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民国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民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民国推翻了什么政权?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起义形势图”,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政府,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强调这里的独立是指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板块二:合作探究环节。

探究1、辛亥革命的背景什么?

2、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是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出示材料一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清廷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二 :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让学生总结概括出辛亥革命的背景是:国内: ⑴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3)启蒙思想运动影响。

合作探究二:根据以下材料,归纳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篇2

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历史必修(I)的8个学习专题,共27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5个班,每个班将近50个学生,生源质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学当中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进行一定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购建。共八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料人类历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教学过程:

一. 武昌起义

1、背景:(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酝酿

(1).思想方面:宣传革命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①译书:翻译出版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

②办报: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报刊。

③著书: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

④中心: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 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 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春。

(2)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确保民主政治。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意义:《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实权后,对革命党人实行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以武力相威胁;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停战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列强对南京政府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在各种压力面前,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 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四.本课小结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篇4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程 (__年版):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与20__年版相比,20__年版的课标关于本课有以下几点变化:

1、增加了“三民主义”的内容;

2、将“中华民国的建立”事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

3、更加重视学生的理性认识,要求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专题八《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实现中国政治、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推翻 封建帝制和转变社会风气的功绩。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的任务,也未使中国社会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转型。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得“三民主义”、“武昌起 义”等词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主动学习历史的习惯还未养成,对历史的把握、分析、评价等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

【设计思路】

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从专制走向民主”这个 主题,以“创设情境—探究学习—理性思考—情感升华”为线 索,围绕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等重大事件,让 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 理 性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2. 了解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革命志士为实现中国的民主自由而勇于牺牲的精神。

2. 领悟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艰巨和曲折性,珍惜民主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2.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李广元 性别 男 职称 中教高级 所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所属模块 必修1 单元专题 第四单元第13课 设计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1.整体设计思路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属于“政治”模块“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专题下的学习要点。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我们知道,旧教材的核心史观是“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习惯于宏大叙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农民起义的波澜壮阔、农民领袖的金戈铁马、农民群众对专制王朝的坚决斗争的精神,在错误和失败的地方往往又流露出惋惜的态度,似乎只有胜利才是最好的结局。然而,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历史课堂去探究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远比去探究历史事件本身更有意义;特别是从生产力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主要战役、具体经过即可。历史教育教学要挖掘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有价值的内容。怎么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哪些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借鉴的作用。为此,本课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这样设计教学,既有时间脉络,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又突出教学中心和主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层层推进,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设计教学,也克服了长期以来僵化的历史教学模式: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展现了一个“多棱”的历史,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初中已经学过,有的学生还看过电视剧《太平天国》,这都为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是学生对该事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如何让学生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必修一的中心和主题是“政治文明历程”,揭示了人类历史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在教学中,应当把这场运动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联系起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当今社会价值进行定位,深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方向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材主要安排三个目:“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津”、“《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历程,认识农民起义在革命中的地位及局限性。按照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最终失败的过程,二是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拜上帝教”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实质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的情况,认识这场运动的时代局限性。

3.知道《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本质,理解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4.知道《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客观认识其进步性。

5.了解中外不同时期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理性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6.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全过程,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5. 教学策略设计 高中阶段“革命史”教学,存在一个“程式化”的现象: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组织教学。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历史教学陷入一种“怪圈”,学生也会陷入历史学习的“怪圈”,即历史就是原因、经过和结果。这种“程式化”的后果,往往导致教学中心不明确,历史学习没有方向;这种“习惯”,也使历史失去了它应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背离了历史的“原生态”特性。高中历史学习,不应该强调历史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更不是培养历史“专家”,没有必要“程式化”,不应求大而全。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和特点,让学生感受生动、生命的历史。

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名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评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关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论。材料和观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通过多元的材料、多元的评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会使学生对这场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

教师:(上课前播放《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一首叫《浩浩乾坤》,你们知道这是近代哪一次重大事件的主题曲?

学生: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视频的最后点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事件。

教师:很好!你们很会捕捉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咱们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是的,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达14年,势力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军还曾经一度打到清政府心脏——北京地区,几乎把清王朝统治推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或者说这场农民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万事开头难”。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堂导入作为一堂历史课的开端,肩负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等任务,即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本导入的精彩之处在于:一是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当今学生喜爱通俗歌曲的心理,以播放《浩浩乾坤》为引子,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二是《浩浩乾坤》从一个侧面赞美与揭示了这一场伟大的农民运动,有利于激励学生深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

步骤2:新课讲授:

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1.“吾乃人王”——洪秀全何许人也?

材料一

1814年:生于广东花县,家境贫寒。幸得族人相助,7岁入私塾读书。

1828年:14岁,赴广州应试落第。

1836年:22岁,应试再落第,收到基督小册子《劝世良言》,未读,藏之。

1837年:第三次落第;沮丧返家;大病,产生幻觉:见上帝和耶稣;始读《劝世良言》

1843年:29岁,第四次落败,创拜上帝教。

设计意图: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材料二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洪秀全

设问:依据材料一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从该诗中分析洪秀全为什么会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材料三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设问:洪秀全的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能号召人民革命吗?

设计意图:探讨“拜上帝教”的基本主张,引导学生思考“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如此“迅速发展”?

材料四 中国的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000万增加到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的约31,300万,一世纪间不止翻了一番。由于此前阶段的增长以及缺少经济机会,到1850年人口约达到43,000万,而国家变得越来越穷。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5页)

设问:材料揭示的信息如何?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提供不同于教材的史料,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进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总结:根据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结合教材,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一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三是自然灾害;四是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及其为发动起义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

1.太平天国发展过程示意图

材料五

SHAPE MERGEFORMAT 设计意图: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对该内容比较熟悉,展示该图示让学生简单介绍即可。

2.太平天国的理想

(1)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六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设问1:《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

设问2: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第一点规定可以看出它主要反对什么土地制度?体现了农民什么愿望?

设问3:《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是否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否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设计意图:讨论《天朝田亩制度》,认识其实质,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纲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

(2)颁布《资政新篇》

材料七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设问:《资政新篇》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深入分析《资政新篇》,既要看到《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又要看到这一纲领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这个天国不太平

材料八

材料九

设问:材料七、材料八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以“不太平”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鼓吹的所谓“人间天国”的本质,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材料十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 孙中山

太平天国之战争,为19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 蒋介石

    69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