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背考点知识
高中历史必背考点知识大全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怎么熟记,考生如果想要掌握,就要保持的每天都做练习的这个习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题可以帮助你发现知识薄弱的地方,总结答题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必背考点知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必背考点知识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0.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1.宋初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
作用: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2.宋初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钱谷: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统一与安定。
2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6.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27.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29.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考历史备考攻略
在高考前夕需要仔细而又系统地梳理一次,简单地按照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重点针对基础型、理解型的错误进行知识再巩固、再深化,对经典习题可以进行重点标记,以便经常回顾、研究。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
高考前夕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意义非凡。首先要认真研读目录,把每个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然后逐步回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其次对每个知识点务必要保证细致,而不是觉得太基础,粗略浏览,要理解每一个知识要素;对课本上的图片、短小的解说文字一定不要错过,很多高考题考的并非难度,而是细节;最后,精心研读每个历史事件的结论性语言,这对提高历史试题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高中的历史讲的内容和初中完全不一样,高中历史很深奥,并不是凭看几眼课本就能理解的,高中历史最关键的就是你要理解,所以最简单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会上课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高考前历史复习四大方法
一、回归考点,夯实基础
首先,考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如果说前两轮是跟着老师和月考走的话,那么冲刺阶段则应是“让我做主”,对最后总体复习的内容及时间安排心中要有一盘棋。这是回归考点、提高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仔细研读考纲,明确增删的知识点,避免做无用功。再次,回归考点一定要把课本主干知识的线索理清,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一个个小专题,对所学知识争取做到“成竹在胸”。
二、关注热点,学会运用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往往从现实点问题切入,用新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已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问题可以是当年发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多少周年的大事。
但关注热点绝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时间用于搜集五花八门的所谓“热点”去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三、消除盲点,查漏补缺
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和高考的临近,及时反思自己在备考中的知识盲点以及学法、解题方法的误区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将以前考过的试卷系统地翻一遍,特别是多看一看那些错题;如果对书上某些章节的内容总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议学生考前可再多看看;对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及注释(多种观点),学生是否都能做到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四、领会新课程理念,强化审题能力,重视掌握解题方法
审题就是不能“定题”,即“这题我做过”,越熟悉的题目越要小心。因为高考试题一般是原创题,命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