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试题 > 高二 >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李金0分享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完整版)

高二就是处于一个中间的阶段,那么大家了解高二历史试题有哪些吗?高二学习非常容易进步,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3.据《史记》记载,齐桓公帮助周襄王平定兄弟叛乱后于葵丘会盟诸侯,并借天子之名发布禁令:“……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霸业达到顶峰。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儒家学说成为齐国正统思想B.周王室依然具有极大的权威

C.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维护D.妇女社会地位遭到严重贬损

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5.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6.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材料说明()

A.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B.君主专制制度事实上开始动摇

C.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延续D.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

7.隋初,文帝接受大臣建议,“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一做法()

A.打破地方政权垄断,健全社会组织B.深化对基层官吏监察的强度

C.破除宗法体制,巩固国家政权统D.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制度变革

8.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9.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10.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相“收养”部将为义儿。终五代之世,不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对军阀养子之风的解读合理的是()

A.彻底抑制和改善了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

B.军阀养子之风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

C.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

D.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

1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12.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13.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14.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15.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B.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16.清咸丰之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直隶中央。咸丰年间(1851-1861),“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户部调拨。后起的淮军也大致如此。这种情况()

A.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政策B.使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小农经济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D.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17.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8.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19.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20.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

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

21.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2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23.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

①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此种危机最可能是()

A.公民精神沦丧B.军事装备落后C.社会秩序败坏D.经济发展停滞

25.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足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D.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26.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B.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

C.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D.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

27.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未成年人如因对方利用其无经验而遭受损失的,可诉请追回已交付物件,纵使对方没有欺诈行为,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B.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

C.法律严惩侵犯私有财产D.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28.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指出:“关于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契约,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上列各种契约,其债务的缔结只需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的说法,乃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这表明()

A.罗马法严格的形式主义原则B.法律认可契约自由原则

C.罗马法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D.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完善

29.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30.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

A.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B.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C.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D.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大题,其中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总共40分)

31.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侨民3.2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

材料三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

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

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况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材料一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基本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到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官员合称“七卿”……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这样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时任何一级行政部门无权过问,任何地方势力更无权干涉,从而确保了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摘编自张嘉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当代借鉴》

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这样几项职权:“(一)对于地方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和措施是否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监督……(四)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六)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有权提起诉讼或者参加诉讼。”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监察制度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原因。(7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7分)

怎么学好历史

一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历史大脉络认知。

比如中国历史,重要朝代的更替年代,重大历史事件,当朝重要人物,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历史很丰富,一个朝代有众多人物,偶然不了解某一个人,很正常。但是知道了朝代的年代 ,又知道了这个人所处的朝代,那样对于这个人物,就会有基本的判断。找相关的史料,也知道到哪个范围去寻找。

二不单纯只了解历史知识,文史哲,是必须要有的学术素养。

中国自古是文史不分家的。只是后面给生生割裂了。但是文史哲是相通的,文史哲的素养,也决定了一个历史学者的视野与格局。

三与地质地理等学科相结合来考察与研究历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是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自然条件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结合地质地理也是需要的。

四广泛阅读,尽量找不同人群的回忆录和图书来对比阅读分析,不要优先存入哪一方是真哪一方是假,哪一方是对哪一方是错的观念。多方面比较,再综合分析,一定是史料决定了史论。而不是由先入为主的历史结论出发,去看待史料。

五真正的史学著作,一定是注释有引文的,而且注释的部分可能不亚于正文的篇幅。如果没有史料来源与说明的东西,不能算严格的真正的史学著作。

六要有社会实践,在社会上亲身品尝酸甜苦辣,体验人间的冷暖甘苦,这样才能真正认知社会。

历史书是死的,但是讲的内容却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如果光是读书,不接触社会,不了解体验社会,是无法真正体验到人性,也就无法真正明白历史真谛。

高考前历史复习四大方法

一、回归考点,夯实基础

首先,考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如果说前两轮是跟着老师和月考走的话,那么冲刺阶段则应是“让我做主”,对最后总体复习的内容及时间安排心中要有一盘棋。这是回归考点、提高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仔细研读考纲,明确增删的知识点,避免做无用功。再次,回归考点一定要把课本主干知识的线索理清,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一个个小专题,对所学知识争取做到“成竹在胸”。

二、关注热点,学会运用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往往从现实点问题切入,用新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已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问题可以是当年发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多少周年的大事。

但关注热点绝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时间用于搜集五花八门的所谓“热点”去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三、消除盲点,查漏补缺

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和高考的临近,及时反思自己在备考中的知识盲点以及学法、解题方法的误区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将以前考过的试卷系统地翻一遍,特别是多看一看那些错题;如果对书上某些章节的内容总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议学生考前可再多看看;对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及注释(多种观点),学生是否都能做到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四、领会新课程理念,强化审题能力,重视掌握解题方法

审题就是不能“定题”,即“这题我做过”,越熟悉的题目越要小心。因为高考试题一般是原创题,命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

    71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