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的励志演讲稿-困境中坚持铸就成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或感叹命运不公时,坚持就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定要坚持下去,哪怕这坚持的道路是多么漫长,崎岖,我们要在心中点燃一盏灯,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坚持的励志演讲稿!
困境中坚持铸就成功
白杨在沙漠中挺立,小草承受住骄阳的煎熬,小苗从石缝中迸发而出,这些绝境中的生命,竟依靠自己的力量,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在人生的大船上,我们时常会遇到大海似的波涛,但我们可以坚守心灵的行向,人同万物是一样的,只要坚持,暴风雨就是小浪花,人生才可以冲出绝境,到达全新的未来,到达全新的境界。
忘不了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那是孙中山对同志的鞭策,更忘不了的是孙中山充满浪涛的一生。
年纪轻轻就立志推翻大清王朝,那不是一时的激情,不是头脑发热的幻想,不是好高骛远,不是不自量力,他有的,不仅仅是激进的言辞,美好未来的憧憬,更有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敢。他的革命道路,注定是艰苦,广州的数次革命,不仅没有实现他梦幻般的理想,还使他失去了许多至亲至爱的同志,多年努力付之东流,他在异国他乡流转,一次又一次地向华人发表演讲,他流浪过,逃亡过,失败像一个拳击手,击打着他,但他知道,自己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他没有改弦更张,另谋坦途的小才,却有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大智,他将满腔热血,注入在一次次革命中,西南持久的炮火声,终于唤醒了仁人志士,也换来了武昌城上的炮火。的确,他们在大清面前渺小如蚁,却使它轰然倒塌,国家到达了全新的未来,他的人生也因此光辉夺目。
同样忘不了的,还有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文天祥对自己生死的抉择,更忘不了的,是文天祥跌宕起伏的一生。
烽火染红了南宋的半壁江山,蒙古骑兵的铁蹄几乎攻无不克。偏安的南宋,早已失去了气节的坚守,失去了决一死战的勇敢,皇族彷徨终日,丞相勿忙乞降,无数仕官竟挂官而逃。
文天祥在四面楚歌中的坚持更焕发出动人的光彩,他将热血注在反元事业中,在强悍的大元面前,无异于飞蛾扑火,却还是要放手一搏,他最后不幸被俘,三年的囚牢生活,众多元朝高官和旧时好友充当说客,孤独和痛苦中,文天祥剑一般的意志,不但没有磨钝,却愈加锋利了。在高官厚禄和英勇就义,对他而言,不需要踌躇,不需要犹豫,还有什么比为国牺牲更加荣耀。他就义了,然而谁又能说死不是一种更好的生,一首《过零丁洋》感天动地,文天祥在那一刻的坚持,却实现了永恒的价值,名垂青史。
同样忘不了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含垢,孙敬和苏秦的悬梁刺股,他们都曾落魄过,潦倒过,却是隐忍的活执着的,终于,他们成功了,光辉依旧,他们则因为在那苦难中的坚持,而变得更加闪耀、
时光流转,白杨已然傲视黄沙,小草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绝壁上的小苗已经依着山势茁壮生长。他们都是困难中的勇者,生活中的胜利者,愿我们能向他们一样,用坚持,战胜苦难,铸就成功。
一种坚持的力量
雄鹰之所以能够翱翔于天空,是因为有支撑它的翅膀;桥梁之所以能够征服河流,是因为有支撑它的桥墩;人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坚持的力量。
诗人李白在被贬官后没有惆怅苦闷,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诗句。陆游一生爱国,虽遭帝王疏远仍心系朝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他对国效忠的企盼。越王虽遭受丧国之痛,却能忍辱负重,“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人物能如此地豁达,豪迈,有气概,都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坚持的力量。
踏着古人的足迹,我想到了自己。我是一名中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冥思苦想好半天都做不出题时的伤心和难过,同学之间因为一些误会不再成为朋友,许多的困难和烦恼压着我喘不过气来。我开始失落,失去信心,就像天空中的鸟儿没有翅膀,鱼儿没有水的伤心。然而是在一本书中看到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千辛万苦,贝多芬在遭受失聪之辈,一种敢于挑战的信念支撑着他永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写下《命运交响曲》的壮丽篇章。我顿时感受到那份奋勇的心,一种潮水般的力量涌上心头。也在不经意间,我想起了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顿时,我也明白了人的一生就好比行驶在大海里德船,随时都可能遇到大风大浪。如果能够正确地把握行驶的方向,才能到达想去的地方。人生总是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我们必须要学会坚强,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一种力量。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确,当我在困难中站起时,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因为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体会到了快乐。人就应该奋斗,只有奋斗才能不断进步。因为坚持的力量是支撑前进的动力,而我们正需要一种坚持的力量。
坚持人类存在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工智能,这一高新科技的产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以其高速而精密的计算能力不断刷新人类的极限,甚至引起公众的恐慌。技术的壁垒,拉远了大众与人工智能的距离,其能力与速度也随之被神秘化的无限放大。当许多已被或是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的人由兢兢业业转为惶惶不安,当大多数担忧一齐指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时,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却忧虑着人类会否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因而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转换角度之后,我以为这一观点更具普世价值。换言之,我们不能在与人工智能的“速度竞赛”中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宝贵的怜悯之心。
早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乃至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社会,“速度”成就了时代的主题,成为了“发展”的代名词。我们鼓吹速度,急求发展,却忘记了寻求找真正合适且合理的发展方式。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反而被“来不及”不断消耗着。现代社会,更是所有人总行色匆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低头族”越发常见,更多的人选择在被高速发展的横流碎片化的时间裂隙中,将视线紧锁于眼前一方散发着微弱亮光的屏幕上寻找片刻的休息与放松,碎片代的阅读、信息驱动的阅读加速了深度思考能力的瓦解。
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一词更是甚嚣尘上淹没了我们的手机、充斥着我们的视野,网民们在网络中激扬文字,以激烈夸张的言辞吸引其他网民赞同自己对热点事件的观点并迅速归为自己的阵营,相比之下,一些静默的文字在这样“快速消费”的时代却被低估了其本身的价值。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却变得越来越冷漠。回归现实的驱壳,人们反而“恭谦有礼”,对真实存在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默不作声,以至于“网友不出门,路人不上网”的言论浸足了讽刺的意味。难道我们的同情心也仅限于虚拟网络世界了吗?
故然,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都在不停地寻求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的方式以提速增效。而人工智能,同样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凭借其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在许多方面令人类自叹不如。我们输了吗?我认为,至少目前答案还是否定的。人类赢在我们具有并能够培养深度的思维能力以及与生俱来的丰富的七情六欲,和傲视天下时永远怀着悲天悯人之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人工智能并不完全独立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利用它,将它作为人类发展的有力的工具。同时,我们更需要坚持的是不为碎片化的时代,鼓吹速度的发展理念,打破独立、努力地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并坚持一如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责任和态度。
这并非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速度之战,而是再一次敲响警钟,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审时度势,别弄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