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教学写作文:节水
编者按:思维导图是最近非常流行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许多老师开始用思维导图来教导孩子们进行写作,那么,这个听起来很特别的思维导图写作法要怎么施行呢?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老师推荐糯米(四年级)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主题是“节水”。这个题目让我觉得难度很大——不是简单地写景状物,而带有议论文的色彩,孩子能驾驭得了吗?
第二天,糯米参加了作文比赛的辅导课,拿回了这份笔记。
从这份笔记上,能感受到辅导老师用心良苦:讲解了相关的资料,还对节水的意义做了引申,给出了选材细节上的建议。为了增加孩子们的直观认识,老师甚至计算了三、四口之家一年能够省下的用水量。
可是,如果孩子们都按照这个框架写,不都写成一样的了吗?
我提醒糯米,这些资料只能当做素材,而不能当做写作框架。糯米表示赞同,同时告诉我,她不知道该怎么写。
于是,我们回到老办法上来:头脑风暴,画圆圈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她找到灵感。
找灵感,找素材
我问:“关于节水,你有什么想法呢?”
糯米一脸茫然:“没有想法。”
我继续问,“说到节水,你能想到什么呢?”
糯米:“真的没想法。”
我不屈不挠,“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节水呢?”
她终于找到可以回答上来的问题了,说“洗菜水可以浇花,养鱼的水可以浇花,淘米水也可以用来浇花……”
我开玩笑说,“然后花就被浇死了。”糯米笑得前仰后合。希望她放松下来,思维活跃才能找到好点子呀。
“哎,那你说咱们为什么要节水呢?”我话锋一转。
“全省是全国(人均淡水量)的52%,全市是全省(人均淡水量)的15%……”看来,糯米满脑子都是老师讲的内容啊。
“在老师讲之前,你知道咱们缺水吗?”我问。
“没觉得缺水。”糯米老老实实的回答。
“现在你知道了西安缺水。如果严重缺水会怎么样呢?”
糯米说:“会停水,没水喝。”
“不仅如此。”我开启讲解模式,一边画一边告诉她,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城市湿地会萎缩。我画了一幅像“荷包蛋”的图,表示灞桥湿地萎缩。
在此之前,糯米并没有去过灞桥湿地。然而她曾经学过许多与湿地有关的课文(加州英语),包括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如何保护湿地等等。这些平时积累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她马上想到了“食物链”,讲述了湿地一旦受损对小动物们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不仅如此。湿地的植物非常多样化,包括水草、藻类。这些植物能制造氧气,并净化空气。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人,把湿地比喻成人体的器官,你说是什么呢?”我继续引导她。
糯米脱口而出:“肺!”
“对啦!如果肺受损了,整个人还会健康吗?”我总结道,“城市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都会因湿地萎缩而恶化。”
接下来我们又聊了如何影响周围的人,帮助大家都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这个题目也可以从叙事的角度来写,或许更符合糯米的年龄。然而一顿聊下来,我发现圆圈图里写下的信息多、观点多,事情、事件却很少。看来,还真的要写成议论文了。
为了加深糯米的直观体会,次日(周六)上午,姥爷专门带她去了位于西安城北的灞桥湿地公园。
回到家里,我与糯米开始第二项准备工作——列提纲。
列提纲,敲结构
小学生作文几乎都可以划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我把这个框架一画出来,糯米就迅速回到了“没想法,不知道怎么写”的状态。
这意味着,孩子对作文立意还很模糊。继续开启“无敌聊天模式”吧!
围绕作文立意,我提出了AB选项,“如果写节水的话,可以围绕如何节水来写,也可以围绕为什么节水来写。我觉得大家好像没有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糯米说,“对啊,我们现在缺水吗?想用多少用多少。”
我把她的原话写在纸上,告诉她可以把这句话用到开头第一段里。在聊天中,她随口说的“你可能会想,西安并不缺水呀!”也被我写在了纸上。
立意无所谓好坏,能触动孩子有所想、有所感的,就是可以下笔的点。因此,作文的主题确定为“节水的意义”。
我建议糯米用对话的方式来写这篇作文“像妈妈写文章的时候常用的那样。” 我进一步说服她,“对话的好处是,可以很容易摆出不同的观点。而且在写的时候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写对话,也可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糯米不光接受了我的建议,还憋出了一个开头:“我是不是可以这样写:跟姥爷去湿地公园等公交车的时候,我听见两个人在讨论节水的问题……”
还没等糯米说完,我就打断了她,“这样不行,绕得太远了。你得直奔主题。”糯米泪汪汪的,撇着嘴不吭声了。我心中暗暗懊悔——无论她说什么,总比“没想法”好得多嘛,干嘛这么着急呢?我只好为自己的“简单粗暴”买单,等她情绪好一些了,再回到话题上来。
我建议她说,“可以从一个节水的例子引出开头。比如你放学回到家,看到洗手间的地上摆满了脸盆,都是姥爷接的洗衣机放出来的水,这时你……”糯米并没有接受我的建议,她找到了一个更“自然”的例子,从姥爷接洗手水写起。
愉快的决定了开头之后,接下来就容易得多了。在作文的中间部分,糯米表达的观点是被我记录下来的那句“我们现在缺水吗?想用多少有多少。”而妈妈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昨天头脑风暴里提到的“灞桥湿地”。
关于结尾的部分,我建议糯米可以为未来的自己或者为湿地的小鱼、小鸟“带盐”——这个主意被她无情地抛弃了。
撰写与修改
在描写灞桥湿地时,糯米用了一个词——“红花绿叶”。我告诉她,这个词既可以用来描写楼下花园,也可以用来描写马路中间的绿化带,完全看不出湿地的特点。
我提醒她,“今天你从湿地回来,跟我讲述的景色就很生动啊!我记得你讲了枝条垂到地上的柳树,还有大片的荷叶。把这些写上去,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湿地的美。”
最终糯米写道:“我不禁想起美丽的湿地。直垂到地上的柳枝,大片雪白的芦花,挨挨挤挤的荷叶……”
除了改掉了这个词,我还“抢救”了一段话。
她写道:“我不吭气了。我突然觉得许多人都和我一样犯了一个大错误——不是把盆从水池里拿出来,而是小看节水的重要性。”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觉得孩子真得抓住了要点,写出了一个 “小高潮”。
这样一句话,糯米却说觉得有点儿别扭,要把它划掉,幸好被我劝阻了。
看到糯米的初稿,我建议她在对话后面加一段,来结束整篇文章,因为“需要拔高,需要点题嘛”。
尽管非常不赞同,她最终还是“屈从”了我的建议,加了这样一段:“同学们,让我们手拉手,为明天的西安节约每一滴水吧!”她不停地抱怨这句话太别扭,太硬邦邦了,跟这篇作文轻松、自然的风格不搭,最终修改为“同学们,你愿意和我一起节约每一滴水吗?”
哎,小孩儿还写出“风格”来了。
这张图片保留了修改的痕迹。
修改的时候,我一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边跟她讨论,请她找到替换的词。其中钢笔的痕迹是糯米修改的。她划掉了前后重复的,更换了表述不清的词——小家伙慢慢也找到了修改作文的感觉。
右下角是我们给这篇作文起的题目。我提的“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那片湿地”都被她毫不犹豫地否决了。糯米有几次因作文题目别致而受到老师表扬,因此她对题目格外挑剔。
最后我们开着玩笑攒出了正题——“一滴,一盆,一城”。糯米还是喜欢文艺范儿啊。
体会与纠结
议论文对于还未满10岁的糯米而言,难度的确太高了:一方面文体很陌生,另一方面,要想要清晰论述一个观点,还得有一定的谋篇布局、语言逻辑能力。
糯米对于“灵感”是这样说的:我的脑子里有个塞子,有时候拔也拔不出来;一旦拔出来,里面的泉水就会涌出来,停也停不住。
这篇文章无疑拔塞子拔得很吃力。我充分引导了讨论立意、确定框架的部分,与她一起讨论了开头,才算拔出了塞子。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粟米,MBA,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关注孩子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为孩子营造快乐成长微环境,系统式家庭治疗进修中,女儿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