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孩子大脑最好的学习方式!

梓荣 1172分享

  “体验式学习”,是教育学里的一个理论,也叫“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这个理论说来话长,它从教育家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学”、“生活即是教育”开始,历经各种理论流派发展,在八十年代得到系统整理和应用。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开发孩子大脑最好的学习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中国人,其实我们对这些丝毫都不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我们这一代人上学的时候大概都写过专题作文,现在的学生可能还在继续写。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写完就把它留在作文本中了——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去感受“实践出真知”,这个结论是我们纸上谈兵抄出来的!

  现在,我们自己当了家长,轮到自己要教育别人了。想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怎样才能学习好、进步快呢?”——其实答案我们早就知道啊!

 

  重新理解“学习”

  我们知道,儿童时刻都在学习着,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观察中学、在交往中学。理解了这一点,幼儿的家长就不必纠结孩子的学习问题。比如,当别的孩子都在那里玩积木,而你的孩子只是在一旁看,没参与,我们不必担心,他也同样是在学习呢,这只是由于他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跟优劣无关。

  成人常常把学习理解成看书、记忆。其实,对于幼儿来说,用手做事,这是他最强大的学习途径,这对他的成长发育意义非凡。

  在一个人早期发育时,他的手和脑是互相启发、关联的。我们常说“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手就好比是大脑的遥控器,孩子们动手就是在帮助大脑发育。手脑连接建立好了,这个孩子的大脑就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美国曾有一位研究者发现,一些学生如果在幼年很少做过动手操作的事情,那么他在学生时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差。

  让孩子自主地玩、动手做事,这是开发大脑的最好的学习方式。

  幼年时期的玩耍,其中得到的乐趣也是在为以后的一生储备心理资源。

  有人研究发现很多人成年后的成就,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我想到,我哥写古代中医故事写得生动,或许跟我们那时每天听的评书连播有点关系)。一个人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美好事物、留下的美好 回忆,会留在心里,供他成年后去汲取养分。一个童年时期乐趣枯竭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感到茫然、空虚、抑郁。

  另外,让幼儿去玩,而不是坐下来进行传统意义的“学习”,这会让孩子心理健康、会充实孩子的心灵。如果为了上好的小学或者才艺超群,就过早把孩子按在课桌前,剥夺动手去玩的机会,那么最终将得不偿失。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斯图尔特.布朗为了研究玩的作用,对动物进行了大量观察,做了很多实验。他总结:玩是生物性的,玩的反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消沉”。他曾把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不让玩耍,一组允许玩耍。然后他把带有猫气味的东西放进鼠笼子,两组白鼠都躲了起来,区别是:玩过的小白鼠过一会儿又试探着出来,看看有没有猫;没有玩过的小白鼠再也没有出来过,它们继续躲在里面,恐惧至死!

  由此联想到曾经发生的多起小学生因没完成作业怕被批评就自杀的事件,我不禁后背发凉!剥夺孩子玩的机会,将对孩子造成深层的、持久的伤害。

  “体验式学习”对小学生的意义

  等孩子上了小学,这个理论可以提醒我们,不要让孩子只拘泥于对知识的所谓“掌握”,因为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取决于是否熟记信息,而是看孩子有没有自主去探索思考和尝试。学习常常不发生在背诵抄写和演练习题的过程中,而是存在于探索尝试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去独立思考了、去观察发现了、去尝试各种解决方法了、有了感性认识和一手经验,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才真的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所以,对幼儿来说,动手做事是发育大脑、滋养心灵;对小学生来说,这是跟书本学习同样重要的一个高效的学习手段。如果学校老师不给安排这样的机会,那我们家长就要费点劲,亲自上阵。如果孩子作业做不完,没时间、顾不上,那就把作业放一放,跟老师多沟通,给孩子挤出一些时间来。无论如何,也要带孩子去博物馆、去大自然、做实验、做社会实践、养动植物、做家务、参与社区活动和劳动。其实我们跟老师有着同一个光辉远大的目标——教育好孩子。

  “体验式学习”理论还提醒我们,别忘了让孩子均衡发展。一个人的成长是立体全面的,知识或者智力的成长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他的那些——心理人格情商、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更多是在实际做事中得到发展的。

  以我父母为例:我爸爸学中文教中文一辈子,中文是个不怎么实用的学科,现在看,我想它最大的用处就是给人修养和一些大的智慧。就像我过去写过的那样,这些“无用”的东西管用了一辈子,我爸爸一直享用到现在。我妈则有丰富的实干经验,心灵手巧。所以,她不仅在单位工作中做得很出色,而且在家里,当遇到具体事情时,常常是我妈妈能力更强、更有效。她的这些聪明智慧似乎微小、但是无处不在、难以言传,学都学不来。这些微小的聪明积累起来,其实无比强大,让我们家这三个书呆子望尘莫及!每每都是,当我们在问题面前傻眼时,我妈超人般挺身而出,迅速拿下。在方方面面,她都是我们家里最卓越的实干家!(而且等腾出空来,她照样著书立说,学术上也不逊色!)

  不只是我的母亲,很多生活经验丰富的老辈人,都是这样能力超强的实干家!

  前两天转发中美孩子做家务对比的微博,有网友开玩笑说自己从小是按美国标准培养的。我想那可真是很幸运啊。回想我自己,恐怕当妈妈带孩子这几年,是我迄今为止得到实际做事锻炼最多的阶段。我猜很多妈妈都会有同感吧,所以我们这些半成品才每天都惊呼“自己在成长”!

  那么对于孩子,我们是否过于在乎智力和成绩而忽视均衡发展了呢?比如,让孩子多读书没错,但是如果实际做事和读书太不成比例,那么孩子的发展就会失衡,问题就会出现。

  让孩子去实际做事,其意义当然远不只是学到各种实用技能。孩子在实践中,除了锻炼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人际交往等能力,提高情商、逆商,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发现自我、寻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思考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很多国外的教育提倡孩子从小做家务、参加童子军活动、野营、在餐馆打工、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和比赛、从事各种职业实习……孩子们得到的收获仅仅是技能的提高吗?当然不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了自信、接触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逐渐有了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了独立的人格。这样,一个高中毕业生就可以像成人那样成熟地说:“嗯,我未来会有些不同,但是我基本会是跟现在差不多的这个人。”而不是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做什么。

  对于孩子的课余活动,我们家长要考虑好,初衷是什么、目的意义何在、该怎样去引导。这些活动要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激发好奇心热情、培养品德、认识世界并且随之产生责任感,而不是学会愤世嫉俗、滋长优越感和傲慢心。

  所以,在给女儿未来计划的课余活动中,我宁愿带领她多做一些需要付出辛苦但是能感受到价值和意义的“粗活”,比如参加农村劳动、去养老院当义工、打工摆摊、野外探险、支教等等,而不只是参加比赛拿大奖那种光鲜、出镜的活动。我相信,在这些“粗活”中,孩子更容易寻找到兴趣和意义,并且由此出发,找到自己的理想、责任和使命。我希望孩子在小的时候,多接触生活的底层部分,而不是很快就飘起来。从底层坚实地发展起来,才能走得更远。这将是孩子对于人生的最强大的“体验式学习”!

  那天还看到一个报道,讲一位中科院博士生打算放弃做科研,去当中学老师,让他导师惋惜不已。但对于家长,这绝对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他长到这么大,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激情和价值,终于找到每天早晨从床上爬起来的理由!

  而我们这些孩子父母就要好好想想,怎样能帮孩子早些找到这个理由,而不是让他一路在别人的眼睛里优秀、却在自己的内心中迷失。

  我们每个人,从一个孩子、学生,长到现在成了家长,我们都懂得,人生中很多知识、道理,我们是通过体验式学习得到的。这就好比,“道”、“佛理”其实并非不可言说,只是说出来也没什么大用,因为即便说得天花乱坠,那也是在空中飘浮着,只有当一个人真的领悟到了,它才进到了你的心里。同样,我们家长永远也不能“说”出孩子的人生、不能“给”孩子人生,我们只能给孩子更多空间和机会,让他在各种实践中去“亲自”生活。

  我相信,如果家长们对“学习”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就能变得坚定且坚强,能抵挡住种种诱惑和障碍——母性保护本能、控制欲、成人的无知和自大、教育体制……,我们就能让这些软软嫩嫩的小朋友们成长得更健康、更强壮!!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8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