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方法与技巧(一)——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比较思维
锻炼思维的技巧很多。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思维的方法与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一)、揭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奥秘
——分析思维法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古以来,多少人为此唇枪舌战,争论不休;又多少人为了揭开这个奥秘而勇于触犯圣经并历尽辛劳。然而、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遗传现象,揭开谜底必须用到分析思维法。科学家们运用它,首先把动植物分解为最小单位——细胞。考察细胞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把细胞加以“解剖”,把它分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并分别研究它们对遗传的影响。这时人们了解到影响遗传过程的主要部分在细胞核。接着,科学家们又把细胞核分解为DNA和RNA,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那么,DNA为什么具有这种功能?科学家们更深入地分析后知道子这是由它内部的特殊结构造成的……中学生朋友学了“生物”课中的这部分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奥秘自然解得开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分析法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以此来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东西。任何一门科学知识及其所阐朋的对象,都总是有其整体的一面,也有其部分(包括属性、方面)的一面。因此,在学习时,就必须运用分析法.,如阅读一本书,总是要分章、分节甚至分段地去进行,了解各自的基本意思,把它们的要点分别提出来。在演算数理化习题时,所谓分析,就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
(二)、“文章之道,有开有合”
—综合思维法
古人云: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里的“合”,就是“综合”。大凡好的文章,好的教材,好的讲演,都必有开有合,因而能给人以既具体深刻又全面完整的认识。例如毛泽东的《中
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是这徉的好文章。毛泽东同志在他那篇文章中,首先深入地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经济状况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政治态度,然后进行综合,指出:“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这样,就不仅使人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侧面,’而且看到了全社会的完整画面。
从上看出,综合法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合成为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各门科学的逻辑体系都是综合的成果。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形成一个又一个科学概念、定理、定律,然后,按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机地排列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正是综合优于分析的地方。
从上还看出,分析与综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相反相成,整个认识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的辩证统一。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阅读一本书,在通过分章分节地“分析”完全书之后,又要把各章、各节甚至各段的意思和要点加以整理,联成一体,融会贯通,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就含有这种意思。在演算数理化习题时,所谓“综合”,就是由果溯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追溯到“已知”。这样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反复进行,问题就易于解决,学习的效果也才好。
(三)、“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比较思维法
比较法,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说来,认识事物从区分开始,要区分,就要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语说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到商店选购商品是这样。搞学习和创造也是这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知识和事物的特点,才能对它们有精确的认识,才不致于把它们完全混淆起来,,或者完全割裂开来。
在中学学习中,运用比较法的场合是非常多的一。一般有四种情况:
第一,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清楚地区别二者的异同,并把握住二者间前后关系继承与发展的脉络,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第二,新知识与新知识的比较。我们同时学习几种新知识时,就可以把它们进行对比,以便抓住特点,使知识精细化。
第三,旧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这在复习时是经常运用的。通过这种比较、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同时更可以加强巩固。
第四,理论与事实的比较。这种比较可以有效地征明理论的正确或错误。它最常用于创造活动。如1609年开普勒在大量观测的基础上,设想了行星运动可能采取的多种形式,然后,他将每一种行星运动的形式同观测到的事实材料进行比较。结果他发现只有椭圆形轨道的行星运动与观测事实最符合,从而总结出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行星公转轨道为椭圆形,恒星位于这椭圆长轴的一个焦点上),一举推翻了自古以来所流行的认为天体都是沿着正圆形轨道运动的传统观念。
比较思维的方法易学难精,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细心体会,抓住要领,就可以使它成为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
事物之间的异同,有现象上的,也有本质上的。现象上的异同,甚至连小孩也易识别。科学的学习与创造不应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应深入到本质中去,着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异同进行比较。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言,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黑格尔:《小逻辑》)所谓“异中之同”,就是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之间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例如,鲸鱼、编蝠、狼,体态相差甚远,鲸鱼似“鱼”善游水,蝙蝠似“鸟”善飞翔,狼则善奔跑。但生物学家通过本质的比较,确证鲸鱼非鱼类,编蝠非鸟类,它们同狼一样,皆属哺乳类动物。所谓“同中之异”,就是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有本质上的差异。这最容易鱼目混珠,以假当真。如沙鱼和海豚,外貌很相似,身体都呈梭形,都善游泳,门外汉以为它们都属鱼类。但通过本质上的比较,确证它们是不同种类的生物,沙鱼属鱼类,海豚属哺乳类,它们所以有相似的体态,在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