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堂:让“惰性思维”的孩子开启主动思考的马达
肉体的懒惰,充其量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懒人,但思维的懒惰,却会让孩子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庸人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 让“惰性思维”的孩子开启主动思考的马达,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为什么不习惯
“开动脑筋,想一想”?
幼儿园的课堂上,老师每抛出一个小问题,便会提醒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是总有一些孩子,即便是到了小学阶段,依然学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业上的题目稍微转了一个弯儿,孩子便嚷嚷着不会。于是乎,整个暑期,不少父母都在像当初“手把手”教孩子写字一样,忙于教孩子一点一滴地完成暑期作业。
为什么孩子不会的时候,就不知道去想一想呢?资深早教专家符欣指出,孩子思维上的惰性,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从生理层面上的来说,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输,必须通过外界感官信号的输入,才能产生链接,没有信号输入就意味着没有成熟的感知网络。0到6岁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这时候如果宝宝有丰富感官的体验,网络就会发达。反过来,如果0-6岁孩子的感官体验不够或者营养不够,就会造成孩子专注力缺乏、记忆力不足,产生思维懒惰。”
从心理层面来说,孩子身上存在的思维惰性,往往跟其所处的环境和父母亲子沟通方式相关。“4+2+1的家庭模式,让不少孩子一出生就被大人们捧在手心。如果大人们,自孩子一出生就为其包办了一切,让孩子不需要再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惰于思考。与此同时,如果家长表现得过于强势,让孩子长期暴露在受到外在否定评价的环境中,也会让孩子过低地评价自我,丧失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消极行事,不愿意再去思考。
特别贴士
培养孩子的主动思维,必须先锻炼孩子的行动能力
“从生理层面上来说,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在爬行期和刚刚学步期,是最关键的。错过这个时期,孩子的主动思维能力就会发育得比较慢,并慢慢变得机械,表现出没有眼色、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等。如果孩子存在思维惰性,12岁之前可以利用大脑第二次发育的高峰来补救,但刺激效果往往不如6岁之前,而且刺激不能停。这时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重复练习,比如不同方式的按摩游戏、学鳄鱼爬、游泳、空中爬梯子、在画了手脚印子的地上摆造型,或者其他四肢交替的动作的游戏。这些肢体锻炼,对于孩子的思维发展,很有助益。”
符欣强调,思维与行为是挂钩的。孩子都是先有行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思维被锻炼。“运动企划能力”就体现了这一联系。行动过程中会锻炼思考能力,行动之前会思考怎么完成一个动作。如果都是父母代劳,或批评孩子做得不够好,不让孩子体验,行动的信心会被打击,思考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引导孩子多样思考时,父母可以提出多个方法自己去示范,启发孩子想新的办法。其间父母应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允许不同的存在,这样会促发孩子的各种多元的答案。思考能力是慢慢积累的,想到的多意味着经历的多。高质量的陪伴和合格的陪护人是孩子的经历多种多样的必备条件。
实用支招
如何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
对大脑的适当刺激和锻炼是很必要的,发育的程度决定了孩子的思维和行动能力,而体验则是促使孩子发育的关键。大脑神经发育,有自己的里程碑,家长要了解每一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比如要使脑干部位发育充分就要做感官刺激,早期要训练爬行、四肢着陆等,增加趴着的时间,不能总是抱着、躺着。到了行走的时候就进到了下一个阶段,这时需要大量体验,比如手脚并用、打滚,此时的活动场地要扩大。很多孩子受到家长保护,被限制了活动范围,孩子的破坏能力也被限制,行动能力也受限制,孩子双脚打造出来的领地小,这时就不利于大脑的充分发展。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育分工,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如果做不好问题就会不断出现,积累后导致发育越来越不完善,最后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表现出兴趣,在第一时间用声音回应。对孩子的提问表示关心;经常给宝宝类比场景,比如看电影时打比喻,问“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一开始孩子可能没有太多想法,没关系,这时家长可以示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也不需要强迫孩子跟家长有一样的想法,只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对孩子的想法表示鼓励。可能孩子的想法会有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当联想到的东西不合理,就帮他去完善想法,通过阅读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不要设定唯一的答案。
家长应该示弱,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孩子发育不完全,肯定不如成年人事情做得好、做得娴熟。也许画的圆不够圆,但也都是孩子独一无二的作品,不应该指责不够标准不够好,不然孩子会没有信心、受挫,进而逃避做事、不愿独立做事。思维不独立的孩子对很多事情没兴趣、不感冒,这时要去启发兴趣,小时候做事不顺利、受挫都很正常,家长要有耐心去引导,过了这个受挫的阶段,兴趣就被激起来并且停不下来,有了兴趣,就有了独立做事的动力,自然渐渐学会独立思考。初期孩子也许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是非常正常的,但父母帮忙的时候要多询问孩子的想法,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让他的参与度逐渐提高,与此同时适当示弱,表示自己不会,鼓励孩子多想、多做,对孩子做的事情加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思考和做事的激情。
想让孩子独立思考、不逃避事物应该慢慢脱手,而不要突然放手。不要本来家长事事代劳,突然心血来潮让孩子独立想办法,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迷惑,觉得家长不爱自己了,情绪低落受挫。必须要先让孩子感受到爱,在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事情时,应该循序渐进淡化自己的角色,每次放手一点,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并且做事的时间越来越长,独立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这样就会让孩子从参与一两个环节慢慢过渡到全部独立。在这期间,即使孩子出错也不要剥夺他学习的机会,抑或是中断体验的机会。不要完全放手的冷漠去考验孩子的独立性,跟孩子在一起支持他,但是鼓励孩子独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