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战略管理思维模式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对战略思维的几点思考。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培养战略管理思维模式,一起来看看吧!
东方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
这几年,我总在思考陈明哲教授的这一张PPT:
这张图说的是,人类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经验、工具、理论和文化。
首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经验。其次,人们从经验中总结规律,形成工具和流程。第三,人们从具象的规律中抽象出理论和科学体系。第四,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形成文化和哲学。
因为历史、地理等特点的差异,东西方社会所形成知识体系特点有很大的不同。从经验层面看,东方社会更注重集体榜样,而西方社会更注重个人经验。
从文化层面看,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政治文化体制的延续性,几乎是举世无双的。但文化的延续性也造成了文化的单一性。比较来看,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历史上没有形成大一统局面,地理上的分割加上半耕半牧和重视贸易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西方社会众多的哲学流派。
因为社会政治经济基本结构的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方面的差别,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之后,才有机会发展出更为体系化的科学和工程知识体系。
我们看上面那幅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对比图,就会发现:东方社会的文化和经验都很强大,但作为知识体系中间部分的理论和工具相对缺乏。这个特点实际上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会相对缺乏系统的思考习惯。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企业家,有很宏大的理想和世界观,也很注重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但不是很擅长把经验总结成工具和框架,再进一步上升为理论,以便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
我们作为教师,当面对有宏大的视野和丰富的经验的企业家时,能够“教”他们什么呢?答案可能还在上面那张图里。
前些年,我们从西方管理学体系里搬一些理论和方法到中国来讲。这种“照着讲”的方式,之所以有市场,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学生(包括企业家)缺乏知识体系中间两层(从理论到工具)的知识。
这些年,这种“照着讲”的方式,之所以没有市场了,恰恰还是因为中国的学生(包括企业家)仍然缺乏知识体系中间两层的知识。只不过,现在他们需要的东西不再是我们前些年从西方搬回来的那些理论和工具了。而是要能够下接中国实践,上接中国文化,中间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工具。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实践,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创立适合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理论体系。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前些年,我开始教创业课。没东西讲啊!一个教室里面,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创过业,怎么讲?!尝试了各种上课的形式。后来,采用了那套《精益创业》的框架。又讲了两年,发现不对。哪里不对呢?没有自己的体系,讲得越多,越是给别人打工。
于是,我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本叫《共演战略:重新定义企业生命周期》的书。将于2018年4月份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明哲教授也给这本书写了个序。
这本书的框架实际上很简单,用一个公式就可以表示:战略思维=系统性×动态性。下面这张图就是对这门课程内容的高度浓缩。
先说系统性,这本书从两个维度概括战略,一个维度是人和事,另一个维度是内和外。人和事说的是管理的对象,内和外说的是企业的边界。战略思维的系统性还表现在,通过人和事以及内和外两个维度,把企业分解成四个基本要素:用户、组织、产品、市场。这四个要素就好像是构成企业这个生命体的基因或者是器官,它们的相互作用让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再说动态性。战略思维这门课把企业的发展分解成四个阶段:创业、成长、扩张、衰退/转型。这四个阶段就好比生命体的出生、成长、成熟和衰老。刚才说的企业四个基本要素在四个阶段间的变化,构成了一幅企业基因共同演化的图景。如果说,传统的战略管理是一张企业的静态照片的话,这个共演战略框架要展现的就是企业要素共同演化的动图,或者是纪录片。
限于全球华人管理学者社群公众号文章的篇幅限制,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共演战略”,或者点击下面这个二维码,关注“共演战略”公众号。我每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