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方式与语言表现的关系

梓荣 1172分享

  如同哲学上难以分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思维和语言也呈现出先后顺序无法分清、相互依存的关系。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论思维方式与语言表现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

  如同哲学上难以分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思维和语言也呈现出先后顺序无法分清、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多数的语言学著作里都持有这样一种论断:没有思维产生不了语言,而没有语言也就无法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本质,语言为思维的表象。思维方式和语言表现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即使变化也呈表里性。欧美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体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集体的、日本人的思维是整体的。所以,欧美人的语言表现为清晰、简洁,中国人、日本人的语言表现则含蓄、委婉。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对方的语言,而不愿意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语言,这是二语习得活动中最难解决的矛盾。因而,如果只注重语言的表象,而不涉及其本质———思维方式,确实难以找到语言所表达的真实内容所在。打通思维和语言之间的脉络也是笔者在本公众号的critical thinking探秘系列文章中力图解决的问题,今天的专题我们就来系统梳理一下思维方式和语言表现的关系。

  正文

  二语习得属社会活动的范畴,因而不可脱离社会和语言的使用者—人,孤立地学习和研究语言。诚如大多数老派和新派的语言学家所言,语言是思维的表象或曰信息的载体。而思维受到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小到行业、职业甚至个人)在这些宏微观因素的影响下,思维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倘若把以民族为单位定义群体,那么语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其关键在于不同民族依赖各自的语言表现着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着该民族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和态度,这是文化范畴的话题,在此不必赘述。

  具有族群性和区域性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现在长期的应用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互为表里的稳固关系。这一论断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任何生活在非母语区域的少数民族,如果不学习所在区域的通用语言,并深刻领悟该语言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就难以真正融入该区域的主流社会圈层,而以较为独立的形式存在于该区域。像洛杉矶的中国城、小东京、小西贡;休斯顿和迈阿密地区的墨西哥非法移民群体;中国边境地区的林居少数民族等。再举一例,思维方式(包含对价值观念的态度)的渐进式变化导致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词汇、语境、语法、发音等语言表现形式相应的改变。颇有兴味的一个事实是英美两国之间语言的差异程度,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语言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的多,我们可以借助对他们争取民族独立曲折过程的对比进行一个大体上的推导:利益冲突、思维(包含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差异越大导致独立过程越激烈、发生的实践越早,而独立过程越激烈、发生时间越早,其语言表现的差异就越大,语言表现的差异越大亦会不同程度地深化国家行为、国民思维的差异。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中西方社会的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的形成源于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西方社会深受天主教、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天主教和基督教文化的立足点即解决“人的原罪”问题。《圣经》罗马书第三章23节讲到:“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西方国家和美国的发展,民主观念当社会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时,催生出契约精神和产权意识,为了避免多种解释所造成的纠纷,要求契约的语言必须清晰、简洁、尽量无歧义。

  东方人深受孔孟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倡导“温、良、恭、谦、让”,佛教也教导世人凡事以忍为本,普渡众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的发展,虽屡经改朝换代,但始终保持着中央集权的国体,人们不仅要通过语言表面,更要在字里行间理解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其语言深层次的内在含义往往依据说话者的主观意志和客观因素而定,这种语言形式和内在含义的不确定性在动乱时被林彪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再比如历史上举不胜举的“莫须有”似的“文字狱”。

  - END -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产生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面对事物的态度,这便是不同思维方式的根源所在,表现在语言上则为:西方语言内涵及外延比较清晰、直率、就事论事;东方语言含蓄、委婉、繁杂笼统(不仅是汉语,日韩语言同样如此)。故而,二语习得首先要克服的障碍是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观念,在理解西方思维的基础上,深化对西方语言结构和内蕴的学习。

    热门标签

    5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