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抹去痛苦的记忆
近年来,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等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使房屋倒塌、家人亲友逝去。这些痛苦的记忆实在令人难以从大脑中迅速抹去,甚至不断浮现在脑海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大脑消除这些痛苦的记忆?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抹去痛苦的记忆,一起来看看吧!
晓军本来是四川省汶川县一名高二的学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时,他被埋在学校的废墟下。两天以后,晓军被抢救了出来。不幸的是,他家的房屋已经全部倒塌,母亲丧生于这场大地震中。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近两年了,晓军仍然摆脱不了内心的痛苦和恐惧。白天,他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当时被埋在废墟下的情景,这种记忆赶也赶不掉;晚上,他时常梦见母亲在家里的废墟下发出呼救声,他经常在被吓出一身冷汗后从梦中惊醒;平时,他身边只要一有震动,他就怀疑是不是又地震了。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只得辍学了。
32岁的李强在2008年遭遇了一场车祸。当时,他刚下夜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辆轿车迎面撞来,他大叫一声就不省人事了,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里。肇事车主作了赔偿,李强也伤愈出院,没有落下什么后遗症。但是,车祸的情景却时常在他的脑海里出现,怎么赶也赶不走。为此,他感到非常痛苦。
雯雯是一位不幸的姑娘。2009年7月,她被歹徒强暴,痛不欲生。尽管歹徒已被绳之以法,但雯雯的心灵受到了重创。她时常在晚上被噩梦缠绕,吓得尖叫而惊醒。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对男性非常警觉。以往活泼可爱的她,变得畏畏缩缩、沉默寡言,工作效率下降。
那么,为什么他们总是抹不去大脑中痛苦的记忆呢?他们以后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都患了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它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反应。患者心理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生理障碍。最初,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用来描述经历创伤性战争后的种种反应,也称为“战争疲劳”。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也会出现。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车祸、矿难、工伤等)、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历过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常感到极度恐惧、害怕和无助。
其实,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甚至于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等。这时,有的人会烦躁易怒,有的人会精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还会不由自主地回忆灾难发生的过程。这种回忆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如出汗、心跳加速、极度恐慌等。不过,这些反应都是人们正常的应激机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的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它们没有严重到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如果当足够多的症状在遭遇创伤事件一个月以后还持续出现,并且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已经影响到了一个人正常的生活,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特别是灾害中的救援人员的症状可能会延缓出现。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在灾难发生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出现反应。因此,他们也需要及时得到治疗和帮助。
过去,研究人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干预和行为辅助实验性治疗,缺乏深入细致的机理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后发现,相当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改变,亦有器质上的病理改变。与记忆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海马区,可因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而出现萎缩性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抹去这些痛苦的记忆呢?除了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来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心理治疗是帮助患者度过难关的重要方法。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放松训练。当患者脑海里出现创伤事件造成的痛苦情景时,患者不妨进行全身放松,然后深呼吸。15~20分钟后,脑海里创伤事件造成的痛苦情景可能会减轻或消失。如果患者把失去家人的伤痛归咎于自己没有照顾好他们,那么患者需要改变思维的方式,告诉自己这并不是自己的错,因为自己已经尽力了。患者还可以和有相似经历的人进行交流,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互相支持,讨论如何面对现实而不是过去。此外,患者也可以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会要求患者一次次重述创伤的过程,直到不再对回忆产生恐惧为止,其目的是教会患者正视并控制恐惧。
事实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与其他心理疾病同时发生,如抑郁、药物滥用、酗酒等。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减轻其他心理疾病的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既不是精神病,也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和心理医生密切配合,调整自身的心理修复能力,那么,患者就一定能抹去大脑中痛苦的记忆,迎来明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