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思想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灵魂里的特有基因,它充分体现着一个民族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根本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文化著作浩瀚如烟,但都能从中找到接近、相似或者相同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就占有主导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根本的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从字面上看,是讲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次看,实则讲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从阴阳论分析,天不能孤立存在,孤阳不生,纯阴不长,与天对应的是地,天属阳、属乾,地属阴、属坤,阳主阴,地从天,乾统坤,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讲的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者关系,它覆盖着中华民族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方向。
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人是天地万物产生的产物,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也应顺应天地之变化规律繁衍生息,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就是所讲的“天人合一”。
虽然“天人合一”观念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这个思想的存在,但“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翻开《周易》、《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天人合一”观念是已有之义,它成为了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传统,是中华民族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有思维方式。
在西汉董仲舒系统地阐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他以乾的性质为仁,认为帝王必须行仁政;以五行论证孝为天经地义,阐述官制与官德的根源。宋代张载把“天人合一”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的“一体”与“合一”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重要命题,其万物一体境界是爱惜万物与合理取用万物的统一,正是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分体现。
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马克思主义等外来文化,传入中华大地,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论述道,人性是一个不断从摆脱动物本能和感性到人之理性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类需要也必然是不断从摆脱动物本能和感性需要到人之理性需要的发展过程。由此,人类亦将随其理性的完善而摆脱相互对立,相互危害的动物行为,而使其他们的需要达到利益一致的人性的社会境界,则这种需要亦是对人类有益性与自然法则的和谐统一,亦即人类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
当历史的轨道迈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伟大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彰显着他那磅礴之力。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他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理念,他希望干部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养生息”等传统思想智慧治国理政。这些生动形象的论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
遵循自然规律则发展,不遵循自然规律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继续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