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梓荣 1172分享

  巴甫洛夫说:“争论是思想的最优触媒。”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若能有序地设计讨论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对讨论结果加以系统归纳、升华,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语文 有序 讨论 引导 评价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妙手偶得的结果,许多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也往往产生于“灵光一现”之间。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通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成为‘天才’。”那么,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灵感思维是潜藏于人们思维深处的活动形式,它是否可以培养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巧设论题,激发灵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把握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彼此交换经验、集思广益。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新颖别致的论题,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灵感能应运而生。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火的巨大作用、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方便以及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我是这样引生入境展开讨论的:“不用再吃血淋淋的食物了,有了温暖,也有了较先进的工具,多好呀!人们摆脱了困苦,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肯定高兴极了,欣喜若狂,你们说当时人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人们高兴极了,不禁大声欢呼,那欢呼声响彻山谷,在山谷中久久回荡;有的说,人们挨家挨户地奔走相告“我们有火了”;有的还说,晚上人们举行了一个篝火晚会,把白天捕来的食物在火上烤着吃,拥着篝火边唱边跳;有的说,人们把普罗米修斯雕塑成神像摆在家里,表示对他的感谢;有的却说,人们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很为普罗米修斯担心,盗取天火可是触犯天规的行为,主神知道了一定会惩罚他的。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水平。

  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讨论,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如此完整的语句,并富有一定创造力,这就是讨论促发了灵感。

  当然好的讨论题目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论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应变而生,也就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而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教师应沉着应对,指引讨论的方向,使课堂中全部的讨论表现出生动活泼而富有创造性的气氛。

  二、科学组织,合理引导

  通常情况下,讨论在小组活动或邻近座位的同学中进行。一个学生就论题发表言论后,即刻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应,有的会表示同意,予以支持;有的会以为不够完善,加以修正或补充;还有的甚至反对,自己另提出反面的意见,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加妥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引起辩论。原提议的学生就会发表更多的意见,维护自己所提的原案;其他同学可能表示更分歧的见解,以致全班同学都受到影响,而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感将得到很大的激发。例如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我问学生: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否炸掉暗堡呢?学生纷纷“献计”,真是令人拍手叫绝,最终通过联系上下文内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独立思考,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这就是科学组织,合理引导的结果!

  语文课堂上的讨论,还需要教师做出种种技术上的安排。例如,在讨论中,教师只处于观察与指导地位,尽量少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题的性质,并非以“是”或“否”可以做定论,必须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各方面,而且要求学生能提出理由或证据;接受所有的意见,不论质量的好坏,留待讨论完毕评定;教师的发言应简短精到,不宜过分冗长;学生若有疑问,教师可不直接回答,将学生的疑问转让给大家讨论,使全体学生参与思考,获得答案。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讨论,真正从讨论中获得灵感和收获,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切忌放任学生的思维随意“发散”,甚至跑题。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随时关注讨论的进展,了解学生的观点,捕捉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并及时予以肯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这种讨论、辩驳与争执中,教师还必须站出来维持课堂秩序,防止激烈的言论或争吵,使课堂呈现和平进取的精神。

  三、深化讨论,多元评价

  中高年级学生往往自尊心强,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富有联想,充满幻想,而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是,他们的情绪较为复杂,思想波动很大,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成果,我们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新课程改革后的许多课堂都多了“讨论”的教学环节,以此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标志。但事实上有很多讨论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就某种语文问题或语文现象产生分歧,从而引起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把握机会尽可能让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可见,要使讨论真正成为促发学生灵感的工具,而不至于成为单纯的争吵,教师在讲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区别对待:有的问题可以当场解决,有的则必须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资料方可做出判断,从而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讨论完毕时,教师应当作总结,肯定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并将学生发表的意见、散漫的言论加以组织,归并成类,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的零星成果系统化、完整化。这样学生的“灵感”所得才不会成为昙花一现,从而具有了真正学习上的意义。

  总之,“灵感”是想象的产物,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但我们能通过有效的讨论促进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因而,讨论是激发灵感思维的好方法,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讨论方案或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信学生的灵感思维将会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激发。

    热门标签

    59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