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快速读懂诗歌-中学生语文考试技巧必备

梓荣 1172分享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也是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此手足无措。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谈谈如何快速读懂诗歌-中学生语文考试技巧必备,一起来看看吧!

  在诗歌鉴赏中,读懂是关键。在每次考试结束后,如果问学生为什么没有做好,绝大多数的回答是“没有读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和训练中重技巧、轻文本。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即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感知之上的。那么,如何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呢?

  要读懂一首诗歌应该从解决以下问题入手。一定要弄清楚:这首诗是谁写的?写的什么时间?写的什么地点?写了哪些意象?写了哪些人和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我们首先以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如何快速读懂诗歌的问题。苏轼在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之后,写下了这首词,地点是“故垒西边”即“三国周郎赤壁”。上片描写了“大江”“浪”“乱石”“惊涛”,这一切组成了“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和他“樯橹灰飞烟灭”的不朽功业,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早生华发”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这样,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认知就基本完成了。

  下面我们试着以杜牧的《村行》为例,解读一下如何读的问题。

  村 行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牧,中唐诗人,诗歌写得很好,但仕途似乎坎坷,不随人愿。其次,看看所写的时间:“春半”即仲春。再次,看看所写的地点:“南阳西”“村”,也就是说南阳城西的乡村。第四,写了哪些景象:过村坞的“柔桑”,风中的“垂柳”,点点回塘中的“雨”。第五,写了哪些人和事:披着蓑衣,哼着小曲的“牧牛儿”,篱笆内穿着绛红色裙子的女孩,还有解下被雨淋湿了衣衫的“我”以及拿出鸡肉、黄米饭招待“我”的主人。这样分析完,学生对这首诗歌就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综合以上的描写,不难发现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因为有着优美的风景、愉快的小伙、美丽的女孩与热情好客的村民,谁不喜欢,谁不向往?于是,学生对这首诗歌就有了以下的认知: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在“柔桑过村坞”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颔联是写村景,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如果再更进一步去揣摩,还会发现《村行》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运动着的风光图。诗题就点出了“行”的特色:“行”,带动全篇,连风景也是处于流动之中的。在诗人笔下,春,不是停滞的,也不是笼统地指正、二、三月,而是指农历二月中旬。这时,春天已过去一半,故曰“春半”。这个半字,虽本身不是动词,但诗人却赋予它以动作性,它显示出大好的仲春季节的来临。此外,在诗人笔下,柔桑处处,生机勃勃,但诗人在描绘它的长势时,不用满字,而用“过”字。这个“过”字,既写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又写了柔桑长势之茂盛。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诗人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态美了。放牛娃唱着动听的歌,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从外边可以窥见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征衫半湿,且解且歇,村人好客,馈以鸡黍,给人以味觉及触觉上的美感。诗人就是如此地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人物的动态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

  至此,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去解答鉴赏的问题还会有什么困难呢?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训练和指导,学生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准确地把握一首诗歌的内容,是完全有可能的。

    热门标签

    59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