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家长多发展幼儿思维的几点体会与方法技巧

梓荣 1172分享

  长期以来,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倾向。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谈谈家长多发展幼儿思维的几点体会与方法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目前,某些小学的入学考试,使得原本对幼儿“高期望化”的家长,更希望幼儿园多教一些知识,从而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无形的压力。家长的这种要求极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积极探索有效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在环境中发展思维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和辨证性的特点,使得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为有利与独特。教育家加里宁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论断,是对数学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作用最为形象而又概括的说明。由于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因而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积累有关的表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般说来,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类:一是幼儿生活的大环境,二是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而设置的学习数学的环境。教师应该合理地综合运用这两类环境来为幼儿数学教育服务。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积累着有关数、形、时、空的表象。如在搭积木的游戏活动中,就涉及辨认形体、空间、测量等多方面的知识;散步是观察各种物体的空间距离、形状、大小、高矮等。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这个大环境中的数学具有自发的、偶然的性质,虽然它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幼儿所得到的信息是零散的,完全依靠它来进行教育是有限的。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这一途径,使幼儿轻松自然地获得数学的简单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帮助幼儿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加强思维的训练。

  目前,幼儿园基本上都创设了数学区或操作区,但基本上采取放任的态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潜能。具体表现为:计划性差;目标模糊;操作材料一经投放,便长期不变;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缺乏应有的指导;未能与集中的活动进行联系与配合。这些做法都失之偏颇,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并配合集中教育活动的进度来拟定数学区的具体目标,安排活动内容,适时增加或替换材料,并给予指导。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从而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二、在探索中发展思维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积累的经验互不相同,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幼儿在认知发展上的个别差异,这些都使得幼儿各具有不同的学习形式、学习速度和认知策略。如在学习速度上,有的幼儿对教师的要求领会得快,尝试两三次就能掌握,有的幼儿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还不能领会,必须通过亲身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因此要使每个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目前,在幼儿数学教育方法中,操作法备受重视,普遍认为它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是幼儿主动获取物体间数量关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首先应从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这一过程幼儿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教师切忌匆匆走过场。特别是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又不熟悉操作技能,面对新概念更得慢慢来,急于让幼儿匆忙地摆弄就获得理解是不现实的,这样会打乱幼儿的思维过程,使操作流于形式。

  三、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在数学活动中,对引导幼儿感知、探索、解答、整理、归纳数学知识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碎的、散乱的,没有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不易储存,也不便于检索,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时,有幼儿常常说“这个多,这个也多”,或者说“两个都多”,而不说“一样多”或“同样多”。这说明儿童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时,往往缺乏表达数学概念的相应语言,这些语言需要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因此,教师语言表述要正确,提出的问题要前后有序,引导思路也应步步深入。

  不同的提问设计对幼儿探索方向与思路,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起着不同的引导作用。为此,启发性提问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有助于开通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做出多种回答;帮助幼儿整理知识,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发幼儿迅速作答,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操作、思索活动。

  其次,教师还要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因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需要创造力、想象力。

  四、在游戏中训练思维

  从思维活动的智力品质来看,它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在学前期,则注重于前三种智力品质的培养。游戏,是幼儿期独特的实践活动,游戏发展本身反映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游戏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参与成员的变化、发展,说明了游戏所反映的现实关系在不断深刻,社会生活中的实质性问题一步步在游戏中获得体现,因此,游戏的发展变化正反映了幼儿思维水平的变化。在游戏中,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提出思维的课题,能促进幼儿思维积极地开展,提高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盲目地接受别人的暗示和影响。例如,开展“超市”的角色游戏,幼儿要学会分类摆放物品、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在“收钱”与“找钱”时还需要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一过程中,都能训练幼儿思维独立性这一智力品质。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受游戏兴致的驱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可以积极地展开,尤其是智力游戏可以训练幼儿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与独创程度。

  总之,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发展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9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