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小阅读习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培养中小阅读习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一起来看看吧!
一、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教师要打破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
1.诱发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诱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因势利导调动阅读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不同,阅读兴趣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因势利导地调动不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可以活用以下方法: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学者读书的典型事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读书,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利用自习课进行课外书籍欣赏、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在体验读书乐趣的同时培养兴趣。
二、营造阅读环境
1.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环境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其所在班级的班风班貌。所以,营造一个班集体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一个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为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让每个学生提供2到4本书,组建班级公共图书箱,从而“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由探求知识、展示才能的愿望。
2.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古人云:“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可见,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是很重要的。家长应当鼓励子女加强课外阅读,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然而,大多数学生家里书籍不多,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很少或基本不买课外书。教师应向家长说明阅读的重要性,建议家长根据自身情况为孩子提供较好的读书条件。孩子读书时要尽量保持室内安静,电视、谈话等声音要尽量小,以免对孩子造成干扰。
3.营造良好的学校阅读环境
除了优化家庭阅读条件外,还要优化学校读书氛围。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整洁优美、好学成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悉心求索的情感动力场,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
三、培养阅读习惯
1.培养有选择读书的习惯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小学生由于认知、分析、判断能力等还很不成熟,很难科学地筛选出文情并茂、健康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要主动向他们介绍一些好书,以辨优劣,指导选择。教师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好书。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内定期召开读书会,介绍好书,指导学生订阅报纸杂志。为了形成独特氛围,班内可经常召开朗诵会、讲演会、阅读知识竞赛和自办小报展评,既可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自觉挑选好书的习惯。
2.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使学生自觉地养成阅读习惯。学生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读书月”和“每日一读”活动,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读课本、读课外书、进行段和篇的阅读训练,每天用10到20分钟,天天坚持,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程序。如果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便开始阅读,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教师可以每天留出1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读书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宋人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具体地说,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式。教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划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写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和问题。此外,要敢于和作者进行平等对话。既尊重权威,更崇尚真理,大胆质疑,科学探究,这是学生应具备的阅读素质。
四、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要养成边读边圈点、记好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内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对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圈点整理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对老师、学生分析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记录;在课外阅读中,对精彩词句也要做好圈点、整理、归纳,或者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翻阅读书笔记,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运用时便能得心应手。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坚持不懈。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