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如何对待阅读背诵积累学习方法

梓荣 1172分享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很有道理,强调了“多读”与“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我认为这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更不能算作是真理。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中小学生如何对待阅读背诵积累学习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我在教学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小学生(这类学生不在少数)书读得很不错,基本上做到了课标所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却比较差,显示其语文综合水平很一般。课文读的遍数并不少,按要求也不能说读得不好,但真正的语文素质却不高,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 我的认识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其《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我忽然顿悟:先前我的那些学生读书只做到了眼到、口到,眼里看到了语言文字,口里滔滔不绝地念出来,一遍、两遍……九遍、十遍……只是一味儿地读,根本没有经过“心”的思考,忽略了朱熹所说的最要紧的“心到”,读的遍数再多,也不会有多好的效果。同样的道理,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学生读书,怎样做到“心到”?

  “熟读成诵――背。”不光让学生读,而且提出“背”的要求,促使学生读书时自觉地做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读的效率。

  “背书”教学法,不是新鲜物,古已有之,不再赘述。

  对“背书”情有独钟的作家、名人,不在少数,略举一二。郑振铎能背《红楼梦》,茅盾能背《三国演义》,吴晗能背《史记》,早已在文学界传为美谈。崔奇在《文采斐然乔冠华》中写道:“冠华同志同我闲谈时说,他从启蒙时代就喜爱诗词,能背诵二三百首。这二三百首诗词一直记在心中,伴随终生,受用终生……他经常默诵之,吟哦之,在朋友谈天时,三句话不离诗,写文章时信手拈来,以诗入文,使之大为生色。”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回忆了邓小平同志对“背书”的看法:“小的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的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影响。现在的教学强调以理解为主,不要‘填鸭式’,但我认为第一古文读得少,第二背诵太少,所以很多孩子虽然读完中学,甚至大学,却仍然‘文化很低’。”

  江泽民同志也说过:“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对照这句话,我的感受更深,因为我有切身体会。读初中那会儿,我的英语基础很差,常常考不及格,可是中考那年突然英语和数理化一样也计入总分来划定分数线,怎么办?我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背英语课文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捷径,因为我当时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课文里有单词,有填空,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等,是各种英语试题的源头,抓住了它我就抓住了一把万能的钥匙,于是我就背呀背呀,半年下来,在中考时竟然背出了一个92的高分(满分100),“背”使我受益匪浅。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如何解读这个“积累”呢?我看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完成这些“积累”的途径在哪儿呢?“阅读”和“背诵”是两条基本的途径。“背诵”教材提供的范文,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熟读成诵”大致掌握“语文”工具,我称它为课内的积累。再用这个“工具”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进一步掌握“语文”工具,这是课外的积累。这样内外结合,循环往复,几年下来,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这和“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学语文,光读不背是不行的,而且要多背,背少了也不行。

  二、 我的做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教材中的课文,不论长短,都要学一篇背一篇,全文背诵。这样做是否机械?是否是“填鸭”?是否太“私塾”?

  我不这样看,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是在阅读种种的书。”打个比方,教材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钥匙,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也能称得上篇篇锦绣,把它们都读好,都背好,对提高语文水平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且都是好学易懂的白话文,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习,与“私熟”教学古文是有截然区分的。

  这样做是否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生动活泼地发展”。显然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是符合其要求的。背的要求是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完成“背”的任务。“背”讲究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读自悟,学生的个体能力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好的学生,课堂内即可完成;基础差一点的,课外稍作努力也能完成。

  这样做是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篇篇都背下来,粗看起来这负担可真不轻。但细一分析,其实不然。一是因为小学课本中所选课文多为三、五百字的短文,真正的上千字的长文并不多,学生背起来从数量上看并不吃力;二是因为每册课文中所选课文的篇目并不多,中年级30篇左右,高年级才20来篇,学生平均一周背诵不到两篇课文,量并不大,何来重负担?三是因为学生背书并不是死记硬背,还有老师的适时点拨与鼓励。

  1. 点拨――教给巧读巧背的方法。我结合不同类型的课文,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背的方法,提高了背的效率。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我教学生“图像法”――把文字还原成图像,学生很快就清楚地背出“清晨,我来到长江大桥……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这一段按空间顺序写的课文;比如《飞夺泸定桥》,我教学生“线索法”,即受命――飞赶――桥险――勇夺。这样学生不仅较容易背下全文,而且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此外,还有归纳法、联想法、分类法等。这些方法不仅仅让学生背下了一篇篇课文,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鼓励――唤起读书背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背书也一样,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极大的热情,就会有战胜困难的精神。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激励的方法来培养与保持学生的兴趣。

  红蓝五角星制――一篇课文学完,当堂背出的得红五角星,课后努力背出的,得蓝五角星。

  背书组长制――每篇课文每组评选一名背得最好的学生当组长,当“小老师”,其他不能当堂背的同学可以到“小老师”那儿过关。

  学期奖励制――一学期结束,对背书作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适当奖励,以示肯定。

  几年来,全班学生的课文“背出率”始终保持在95%,这说明“学一篇背一篇”的要求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能做到。

  三、 收到的成效

  现在这个班48名同学,从三年级至今我已带了近四年,他们跟着我学了四年的语文(也背了四年的课文),结果怎样呢?

  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了。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不怕语文,不怕作文,而且比较喜欢学语文,大家觉得学好语文并不难。

  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小学生发言有个怪现象:年级越高越不肯发言,年级越低发言越积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而我班不这样,学生课文读得好,背得好,所以一般的问题根本难不倒他们,发言岂能不积极?还有学生能够把这篇课文的作者、内容、词句与以前的某一篇课文联系起来,说得滔滔不绝,思维十分活跃。

  成绩优良,学习愉快。学生的不愉快大多来自学习,又大多源于考试成绩不好。而我班的这些学生,根本不怕考试,有的反而喜欢考试,因为考试也是他们表现自我的一个舞台。无论是平时的随堂小测验,还是期末乡镇一级的调查性统测,我班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优秀率80%左右,均分高出第二名的平行班近20分,学生们面对自己的成绩,焉能不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愉快?

  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背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综合训练。学生所背的都是文质兼美、催人奋进、给人带来鼓舞的优秀范文,每背一次都会有所收益。它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作用是多层次的、丰富的。有道是“厚积薄发”,它的航标是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背好每一篇课文,对他们学习语文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0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