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方法总结
利用略读法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首尾两段,因为文章的第一段往往点明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作者的意图,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则常常总结、归纳或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速读中阅读极限的问题
速度最直接的两个指标是思维反应速度和视觉反应速度。而整体速度应是这两个反应速度的和谐统一。
思维与视敏度的典型关系分为三种:思维快于视程,思维等于视程,思维慢于视程。
过程中,思维与阅读速度交互作用,即阅读材料中的信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再由大脑经过思维处理,整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理解并且记忆的效果。那么由此看来,最关键的就是大脑对信息的反应水平了。
现在还不能从物理构造和运动过程来解释大脑的信息反馈模型,但大量语言资料表明,一般人的思维敏度决定于信息量和思维方式。有的人说话抓不住要领,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其实往往就是微观上的思维方式问题,至于大的层次、主题,那是中观的思维方式问题,宏观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处理大事的方式。
信息量–高质信息量正是决定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后天的,是从外界摄取的。人摄取了适宜的量的信息,然后固化到自己的思维中,就构建了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思维构建,使自己的思维结构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具备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低质的摄入必将导致低质的建设,不足的摄入必将导致建筑的缺陷,低质或有缺陷的思维建筑,它的功能必然存在不足。这就是思维敏度的客观基础。
学习过程中,一是构建自己的思维构造,一是充实自己的思维材料的存量,思维构造存在缺失,或是构造合理性不理想,那么摄入的信息找到相关链接的信息点不太顺畅,必然造成延误,或者难以完成链接,导致已摄入的信息不能完成固化或融合,并且使后续信息的流通受阻。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思维障碍。而阅读速度的受阻,也是这么一回事。因此,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如神经系统病理性异常等),思维的速度不决定于神经传导速度,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信息摄入水平。
思维敏度的问题也就是反应速度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阅读过程中个人的思维速度与他的视程速度基本平衡,因为双方必须互相协调,必须达成相对默契,否则阅读就无法继续。一般说来,快速阅读过程中思维敏度与视程速度的互相制约,通过阅读,可以优化思维构造,丰富思维材料,提高思维效能,改善思维敏度,而由于思维素质的提高,为阅读效能的提高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理的思维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思维材料积累,使再接受的信息及时得到高效的反馈,这就是反应速度的提高,也就是思维敏度的提高。
剩下的就是视敏度和视程速度的训练。
如果我们以一个字为单位,视线的移动速度可以进行这样的计算:每个字的目视用时不可能小于0.06秒,电影胶片每秒24帧,平均每帧用时0.04秒,我们看到的是连续的画面,而摄像头在每秒16帧(每帧用时0.04秒)时,也基本是连续画面,也就是说,每一帧画面目光停留这样长的时间,所看到的就是就不是清晰的一个一个的单字,而是模糊的、连续的一线。这样算来,人的单字阅读速度,单纯从视敏度来讲,理论上的视程速度极限小于每分钟960字,而事实上要看清每个字,大约应该减半计算。如果每个视程单位不是一个字,而是3个字,那么每分钟可达1400字以上。事实上,这应该是一般阅读的平常能力,而不应是特殊能力。现代汊语80%以上是双音节词,而阅读过程中又往往是以语法结构来划分视程单位,所以,视程的速度应该是大多数人普遍可以达到每分钟近千字。
人的视程速度的提高空间有多大?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按普通人的视野来计算,横向视角在70左右,距离纸面25-30厘米,那么纸上实际横向距离大约为3-5厘米,在这个范围内的字完全可以一下子辨认出来,这可以做为一个视程单位,在这个单位里应该能容纳6-10个4号字,也就是说,通过训练达到每分钟3000-5000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经特殊训练,或个人有特殊能力,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压缩,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十行”,这种压缩格式类型的阅读速度那是又一种境界。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200小时以上的训练,按初中水平每分钟300-500字计算,应该是360-600万字的阅读量,大约相当于25-40本200页32开书籍。这样的阅读量,学生所获得的思维构建是无法用具体量化方法来计算的;同时,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基础和给予他的思维敏度也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也无法用具体量化指标来计算;还有视程运动的训练,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这三方面再加上思维材料的积累,都无法用量化方式来计算,只能从混沌理论来理解。这时,他的视程速度与思维敏度的协调也得到的足够的训练和强化,即使不经过特别训练,他的阅读能力也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经过特别训练,当然应该会有不凡的表现。
探索:人类阅读速读极限是多少
阅读速度最直接的两个指标是思维反应速度和视觉反应速度。而整体速度应是这两个反应速度的和谐统一。
思维与视敏度的典型关系分为三种:思维快于视程,思维等于视程,思维慢于视程。
阅读过程中,思维与阅读速度交互作用,即阅读材料中的信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再由大脑经过思维处理,整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理解并且记忆的效果。那么由此看来,最关键的就是大脑对信息的反应水平了。
现在还不能从物理构造和运动过程来解释大脑的信息反馈模型,但大量语言资料表明,一般人的思维敏度决定于信息量和思维方式。有的人说话抓不住要领,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其实往往就是微观上的思维方式问题,至于大的层次、主题,那是中观的思维方式问题,宏观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处理大事的方式。
信息量–高质信息量正是决定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后天的,是从外界摄取的。人摄取了适宜的量的信息,然后固化到自己的思维中,就构建了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思维构建,使自己的思维结构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具备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低质的摄入必将导致低质的建设,不足的摄入必将导致建筑的缺陷,低质或有缺陷的思维建筑,它的功能必然存在不足。这就是思维敏度的客观基础。
学习过程中,一是构建自己的思维构造,一是充实自己的思维材料的存量,思维构造存在缺失,或是构造合理性不理想,那么摄入的信息找到相关链接的信息点不太顺畅,必然造成延误,或者难以完成链接,导致已摄入的信息不能完成固化或融合,并且使后续信息的流通受阻。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思维障碍。而阅读速度的受阻,也是这么一回事。因此,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如神经系统病理性异常等),思维的速度不决定于神经传导速度,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信息摄入水平。
思维敏度的问题也就是反应速度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阅读过程中个人的思维速度与他的视程速度基本平衡,因为双方必须互相协调,必须达成相对默契,否则阅读就无法继续。一般说来,阅读过程中思维敏度与视程速度的互相制约,通过阅读,可以优化思维构造,丰富思维材料,提高思维效能,改善思维敏度,而由于思维素质的提高,为阅读效能的提高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理的思维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思维材料积累,使再接受的信息及时得到高效的反馈,这就是反应速度的提高,也就是思维敏度的提高。
剩下的就是视敏度和视程速度的训练。
如果我们以一个字为单位,视线的移动速度可以进行这样的计算:每个字的目视用时不可能小于0.06秒,电影胶片每秒24帧,平均每帧用时0.04秒,我们看到的是连续的画面,而摄像头在每秒16帧(每帧用时0.04秒)时,也基本是连续画面,也就是说,每一帧画面目光停留这样长的时间,所看到的就是就不是清晰的一个一个的单字,而是模糊的、连续的一线。这样算来,人的单字阅读速度,单纯从视敏度来讲,理论上的视程速度极限小于每分钟960字,而事实上要看清每个字,大约应该减半计算。如果每个视程单位不是一个字,而是3个字,那么每分钟可达1400字以上。事实上,这应该是一般阅读的平常能力,而不应是特殊能力。现代汊语80%以上是双音节词,而阅读过程中又往往是以语法结构来划分视程单位,所以,视程的速度应该是大多数人普遍可以达到每分钟近千字。
人的视程速度的提高空间有多大?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按普通人的视野来计算,横向视角在70左右,距离纸面25-30厘米,那么纸上实际横向距离大约为3-5厘米,在这个范围内的字完全可以一下子辨认出来,这可以做为一个视程单位,在这个单位里应该能容纳6-10个4号字,也就是说,通过训练达到每分钟3000-5000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经特殊训练,或个人有特殊能力,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压缩,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十行”,这种压缩格式类型的阅读速度那是又一种境界。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200小时以上的训练,按初中水平每分钟300-500字计算,应该是360-600万字的阅读量,大约相当于25-40本200页32开书籍。这样的阅读量,学生所获得的思维构建是无法用具体量化方法来计算的;同时,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基础和给予他的思维敏度也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也无法用具体量化指标来计算;还有视程运动的训练,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这三方面再加上思维材料的积累,都无法用量化方式来计算,只能从混沌理论来理解。这时,他的视程速度与思维敏度的协调也得到的足够的训练和强化,即使不经过特别训练,他的阅读能力也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经过特别训练,当然应该会有不凡的表现。
速读到底能不能阅读专业书籍
在我们几年的无声思维培训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掌握了快速阅读之后,就可以以每分钟多少万字的速度去阅读任何难度的书籍。很多从事速读培训的人员最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掌握了速读之后,可以用来阅读专业书籍吗?(可以阅读困难书籍吗?)
对于速读的这种误解,某些机构的广告宣传固然“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某些培训机构的所谓老师,也没有真正的掌握速读,对于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切身的体会,当然无法做出明确的回答。唉,到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我也不知道啊!
速读是什么?它是一个阅读技能,由阅读理解模式和用眼方式的转变,导致看书习惯的改变。说白了,就是重新建立起一个阅读模式。传统的逐字音读是一个阅读模式,“眼脑直映”的快速阅读方法又是另外一个阅读模式。
用任何一个阅读模式读书,都肯定会遇到一个简单书籍和困难书籍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速度,只是他阅读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方面,还有理解率和记忆率等方面也是考核评价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项目。另外,阅读目的、读物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与水平等方面也会影响和制约他的阅读速度。阅读目的要求高的,速度就要相对慢些;读物内容和风格艰深晦涩的,速度也要相对慢些;超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结构的,当然会看不懂的。
这里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你用传统的音读模式去看书时,遇到你看不懂的地方你都怎么办?肯定是掉过头来,细细的分析,思考,上下文融汇贯通,直到把握住要点。遇到需要特别记忆的地方怎么办呢?需要反复的看,然后默默的背诵。
但是,一谈到“速读”这个词,人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他们以为“速读”就应该看一遍,能够把任何书籍看懂,记住。这本来就是对于速读的一个错误的认识。
前面说到了,速读,只不过是一个阅读模式的改变。也就是看书的习惯改变了,用了另外的一个理解途径(眼脑直映)和用眼方法。既然是一个阅读模式,固然也要遇到一个简单书籍和困难书籍的问题。此时,速读者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速读者照样会把看不懂的地方反复看,思考,体会,把握要点。遇到要记忆的地方照样会反复看,记忆。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的另外的阅读模式下进行的,正因为这种阅读模式比传统音读要高明多少倍,所以以上的这些步骤也比传统音读的时候效率要高很多倍。而这个倍数,就是速读相对于传统音读的优势!举个例子,用传统音读的时候,看简单书籍(小说,童话等),是每分钟800字,看困难书籍(专业书籍,陌生领域的书籍)是每分钟100字,记忆一页文字需要半个小时。而训练速读以后,通过阅读模式的改变,这个数据变成了读简单书籍每分钟5000字,读困难书籍每分钟1000字,背诵一页书用10分钟。这才是衡量速读成功与否的标志。泛泛而论每分钟多少字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读小说是每分钟5000字,换成专业书籍还是每分钟100字,背诵一页书还是半个小时,这样的速读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速读是阅读模式的转变,速读中,也可以分为精读,细读,和快速的消遣阅读。只不过,每个都比传统音读效率高很多倍。
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弄清?原因是,目前的很多速读训练方法,只不过是“硬性提速”,通过眼睛训练硬生生的把音读速度往上提,并且指望着因此而实现阅读模式质的改变,把希望寄托在练习者的“潜质”和“悟性”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读提速还是有点可能,因为大多数人的音读理解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达到阅读模式质的改变确实强人所难。换句话说,目前的很多速读训练根本没有起到改变阅读模式(眼脑直映)的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速读先驱王学贤也提到了一个“绝对速度”和“应用速度”的说法。并且认为绝对速度是指人们看通俗易懂、专业性不强的普通文章时的最快速度,一般要求读一遍的理解记忆程度达到60%以上即可。国外快速阅读考级和竞赛的时候,就是考察这个能力和水平。而应用速度是指人们在读自己的学习资料、工作材料时的速度,一般要求理解记忆率在70%以上为合格。如果绝对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0000字,理解记忆率60%的水平后,其应用速度大致可以达到如下水平:每分钟6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70%;每分钟3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80%;每分钟2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90%;每分钟几百字(精读)时,理解记忆率100%。这也是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另外一个角度的说明。
快速阅读方法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