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亲子教育最大误区项

卓婷 1172分享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对于教育孩子都有很多的困惑以及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亲子教育最大误区项,供大家参考。

1.只给孩子“糖” 不给“钙”和“盐”

如果翻开5~8年前的报纸,经常能看到与“减负”相关的报道,说的主要是中小学(微博)阶段的孩子和家长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由这种负担所带来的焦虑在家长中蔓延,甚至孩子没出生就着手为其今后上学而铺路。

这两年,报纸上仍然能时时看到“减负”字样,说的更多的是国家出台的减负政策。

在校时间短了、作业时间少了、奥数禁了、择校不让了……

但家长的焦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为什么?

“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有意思’,还得‘有意义’。”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清华附小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是专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而设的,1937年抗战爆发后,成志学校随清华大学南迁。在西南联大的困苦危难之际,小学的学习一直没有间断过。

那是一种坚毅刚卓的精神。现在孩子缺少的就是这种刚毅。“今天都在讲减负,谈对儿童的尊重,但是,一些家长给孩子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溺爱。”窦桂梅说。

但是,很多家长并不自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几乎天天迟到,有的时候甚至迟到两节课。”北京市海淀区一所知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说,当他找到孩子家长,希望家校配合共同督促孩子时,没想到这位妈妈却不以为然地说:“醒不来,说明孩子没有睡够,让孩子每天早上那么早上学太残忍、太不遵从人性了,我们至少要让孩子睡到自然醒。”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时间观念,好的习惯是会跟随孩子一生的。”张老师说。

近年来,整个社会都在一边倒地批评中国的教育压制了孩子的天性、批评中国孩子的学习缺少趣味性。

于是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放纵孩子就是在追求天性。

这位妈妈更是找到学校,说自己家孩子将来肯定是要到国外上学的,所以,希望学校“不要按照中国的那一套管自己的儿子”。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窦桂梅说。

窦桂梅所说的“糖”就应该是表扬、鼓励,是对孩子天性的顺应,主要针对低年级段的孩子;“钙”是要孩子知道自强自立,主要针对中年级段的孩子;“盐”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挫折苦难,“对高年级段的孩子就该撒一把盐了。这三样在教育中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更谈不上盐了。”窦桂梅说。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玲湘说。其实这种动力的缺失跟他们一直泡在“糖罐”里有关,当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意识不到自己还需要拥有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时,怎么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学习好的孩子=数学学得好的孩子+语文学得好的孩子

“周一语文、周二英语、周三钢琴、周四休息、周五作文、周六羽毛球、周日奥数。”

这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孩子每周放学之后的另外一张课表,在北京拥有这样一张课表的孩子并不是少数,有些孩子的课表甚至比这个还要丰富。

家长忙着把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其实除了那些功利的心思外,家长们在认识上普遍还存在着另一个误区:觉得不管怎么样,让孩子多学点儿知识总没有错吧!殊不知,语文好+数学好+英语好……并不等于一个学习好的孩子。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曾经这样说过,孩子进入学校就像是进入一个黑洞洞的房间里,这个黑洞洞的房子其实对他来说就是陌生的世界,成年人要做的是帮他打开灯,让孩子在灯光的指引下不再害怕并且勇敢地去探知这个世界。

“有一种办法是给他打开一个探照灯,给房子照出了一条路径,”谢维和说,这个时候孩子不害怕了,他可以顺着这条明亮的灯柱走下去,但是这时候孩子只敢沿着这一条路径,探照灯之外的地方孩子仍然充满了担心和恐惧。我们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给孩子打开顶灯,这个顶灯虽然没有射灯那么亮,但是能把整间房间都照亮。“小学的课程其实应该给孩子的是‘顶灯’,中学才给孩子‘射灯’。”谢维和说。

但是,有太多的小学生父母生怕自己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从一年级起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学科培训班中,甚至还要更细:语文还要分成阅读、作文,美术要分成速写、水粉……

殊不知,家长是亲自把孩子成长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窄。

好在,现在已经有很多教育专家意识到了小学课程的融合问题,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给孩子呈现真实的世界。

不让家长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班,并不是阻止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用力,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家长看孩子的时候,不是把他们看成‘语文’的人、‘数学’的人,而是先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窦桂梅说。

3.高知父母=高质父母

都说北京的房价贵,其中学区房的贡献不少,而在学区房中尤其以海淀中关村地区的是贵中之贵。

为什么?

“那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孩子也一定错不了。”这是很多为孩子选“圈子”的家长内心的逻辑。

清华附小就坐落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按照刚才的逻辑,这里的家长应该是最好的。

但是,这样的家长却经常在孩子的成长中“帮倒忙”。

窦桂梅记得,一次清华附小举办戏剧节。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时间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结果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大石头”,在舞台上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动作,这位爸爸没有看完就离场了。

之后,这位爸爸给老师发了短信质问: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

老师告诉这位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继续质问老师为什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

后来孩子又向老师转述了爸爸对自己的批评: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

“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窦桂梅说,“很多学生家长虽然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却非常不了解教育规律。”

高知父母多是应试教育的胜利者,他们中的不少人按照自己曾经的经验只注重学习成绩,甚至从内心不尊重孩子的学校及孩子的老师。

王玲湘副校长记得,刚开学时很多班都有了新老师,一个孩子回家跟父母聊天时说自己班的新老师是“北师大(微博)的研究生”,没想到家长告诉孩子的却是:“北师大的?肯定是个二流老师,你将来不能成为老师那样。”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表现出的是一种对教师专业的不尊重,而且破坏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不仅不能激励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另外也反映出很多高知家长有“学习好就是全都好”的认识误区。

在清华附小,很多老师都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句话并不是让儿童成为中心,而是说学校教育要把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把学校和老师放在学校的中心。

这句话同样也适合焦虑的家长们。焦虑的家长急得“乱投医”时,不妨停下来,让一切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想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什么,研究一下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使不能马上找到解决办法,至少可以降低被误区引着走的概率。

4.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

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例如跳舞、弹琴等,也不管孩子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只要是家长认为正确的路,就会让孩子一直走下去。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父子、母女的亲子关系就会演变成斗争大会,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复存在,而且家长为孩子设置好的成功之路也未必是正确的,所以当孩子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自然就有一些不愉快的回忆。

5.成绩代表一切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为孩子制定人生的目标——高考之后出国留学。目标清楚了,父母剩下的任务就是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其中不乏威逼利诱。至今这种靠考取“功名”来实现“利禄”的思想还一直深存在父母的心里。

其实,海归不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名校毕业不一定都有前途,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而只有出色的能力、刚毅的性格、坚持的耐力、顽强的精神才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6.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

目前教育界虽然在减负,家长却在“加负”,孩子做完作业,还要完成家长留的家庭作业,所以很多孩子每天6点就起床,晚上11点才能睡,一天的睡眠不足8小时。成长中的孩子是需要充足睡眠的,睡眠不足会影响其智为和身体的发育。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成绩。

7.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

社会学家调查显示,会做家务的孩子将来生活会比较幸福,因为这些孩子的处事能力比较强,动手和自理能力也毫不逊色,所以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比较强。而很多家长都不让孩子做家务,剥夺了孩子学习生活、分担责任、面对困难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所以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只会学习,不会生活。

8.只知道学习,认为缺乏幽默感和轻松是无所谓的

或许是因为学习压力比较大,家长和孩子眼中就只有学习,什么家庭生活、亲子活动、休息时间,都被学习完全取代了,这样一来,家庭中应有的幽默、轻松的氛围也会荡然无存,生活的节奏完全就成为逼、赶、追,目标自然就是高考。这种机械的生活常常会使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所以缺少轻松和幽默氛围的家庭,有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就会引爆家庭冲突。

9.爱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父母时常对子女说:“我们这样做是出于爱你呀!”为了驳倒孩子的反对意见,家长就拿出“爱”作为挡箭牌。所以,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到家长那因为有爱作为挡箭牌,就会顺乎情理地成为合情合理的事情。爱不是一切的借口,家长想让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心服口服,就不要用“爱”作为挡箭牌。

10.把教育孩子看成辛苦的差事,而不是享受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把孩子抚养成人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所以家长时常会对孩子讲这个“苦”,暗示或直接明示孩子要孝顺或回报自己。只有乐观的教子态度才是正确且明智的,家长应把教育孩子当成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享受和子女相处的点点滴滴,和孩子一起进步,享受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11.家长常见心理补偿误区

以孩子为中心

其实孩子从婴幼儿期开始有自己的语言行为能力开始,家长就不需要以孩子为中心 ,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地成长,当然家长需要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家长千万不可以以孩子为中心,这样会使得孩子被关注过度,反而不利于健康成长。

毫无父母威严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讲究一定的公平民主,但是家长也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威严,有自己的一套育儿和教育原则,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适当约束管制教育的作用。

家务一手包办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那么家长应该舍得放手,不要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满足孩子的欲望

家长是不可以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望,而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只会养成孩子的贪念。因此应该衡量孩子的欲望和需求是否需要去满足,而且要衡量家庭的经济量力而行 。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248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