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象棋?这才是我们喜爱的理由
中国象棋,玩法简明,国人均会,还有通俗易记的顺口溜,“炮打隔山,马走日象飞田”、“过河的卒子不回头”、“马后炮”,一听即懂。对于象棋,我们都是特别的热衷,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喜欢象棋呢?
原因一
学习象棋需要正确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可以的。简单地说,就是多打谱、多观摩、多复盘、多对弈。
要想成为一般业余高手,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面和正确的学习心态;要想成为顶级高手,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因素——正确的学习方面+正确的学习心态+足够的象棋天赋+棋手性格、心理素质和文化休养等外在因素。
象棋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那么首先你就无法在基本功上过关,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业余棋手棋艺无法精通的主要原因。下棋成瘾、光下棋不读谱、轻视残局学习等原因是业余棋手棋艺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象棋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是艺术就要有艺术天赋渗透其中,同样的老师指导,同样的学习环境,有些棋手就可以成为全国冠军,有些棋手就只能成为一般棋手,这中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天赋的存在。
象棋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是艺术就一定有其文化在里面,象棋也是如此。同样的老师指导,同样的学习环境,有些棋手就可以成为全国冠军,有些棋手就只能成为一般棋手,这中间,象棋天赋之外,棋手性格、心理素质和文化休养等外在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嘉良、阎文清等棋手每每总是与冠军失之交臂。这中间,心理因素是最大的原因。
原因二
下过象棋的人都会发现,棋子中名称不仅有简体字,还夹杂有繁体字,比如“車馬砲”,并且,車(车)字的读音并不现代常用的“che”,而是读作“ju”;还有那个“砲(炮)”竟是有个石字旁的异体字,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这些是与象棋的历史有着密切联系的。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法作过专门记载: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还有种说法,象棋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象棋的棋盘的中间写着“楚河汉界”,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说法也可信。也有人认为是韩信发明的,最开始是用来研究战略战术。
帅,为统帅,将为主将,象棋中也是用来区分帅的;仕、士为卫士,侍卫;相、象为文官;马是骑兵;炮为攻城的投石车之型。那时还没有火炮,所以“炮”是后来才用上,最初中为“砲”。
車(车)在古时战争很重要,也很强大,由四匹马同时拉着。通常战車(车)的多少可以显示军队的势力。“車(车)”在古代一直读“ju”,在战场上主要指战車(车)。
构成車(车)身的木头(主要由木头构成)框架、車(车)上的武器(弓箭、大刀、长矛等)、車(车)上的士兵、拉車(车)的马及马夫。車(车)是一个超强的战斗组合,而不仅仅是指一辆单纯的运输工具。
只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后来有了拉车的车夫、自行车、小汽车、火车,車(车)慢慢又念成了“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