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二阳”现象
如何看待“二阳”现象_会大规模感染吗
如何看待“二阳”现象?假期刚过,“阳了”就登上了话题热搜榜。不少人都表示自己“二阳”,也有人在这个五一假期“首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看待“二阳”现象,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二阳”现象
向前向后各“借”了一天休息日的五一节“长假模式”开启了!很多热点旅游目的地一票难求,人口大流动、大聚集在即。日前,多地网友晒出抗原检测“二阳”结果,一些医疗机构也证实确有“二阳”出现。那么,“二次疫情”真的来了吗?
张文宏:第二波疫情目前确实有抬头迹象,发热门诊的新冠检测阳性率出现了上升。
不过,医院发热门诊新增的新冠感染者,主要还是首次感染者,“二阳”很少。这说明,当前略有抬头的疫情,首先会以第一波尚未感染的人群发生感染为主要特征。究其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整个社会面的免疫屏障会逐渐降低,低水平传播的病毒会出现传播速度加快的迹象。
在上海,我们团队一直对发热门诊分离到的病毒以及地下污水进行全面监测,目前疫情整体平稳,未出现大的第二波疫情。阳性病人比例在发热门诊中虽有上升趋势,但发热门诊总人数未出现显著上升,提示现在阳性病人数上升和国家公布的数据一致,是温和的,且未形成规模性的传播。
“大角星”是否会成为第二波疫情的引发者?
张文宏:目前,我国存在的几个新冠变异株主要是BA.5、BF.7、XBB。XBB在美国流行的毒株中占90%,在中国香港占50%,该病毒株在最近一周的病例监测中发现比例在上升,接下来在中国内地发现病例中的整体占比也会逐渐上升。
新发现的新冠感染病例中,XBB 1.16毒株占比升高,提示该毒株有率先越过免疫屏障的能力。但是,目前通过第一波普遍感染后构筑的免疫屏障仍在发挥作用,该病例虽然能率先越过免疫屏障,但是传播速度还不快,且重症病例少见,不管是新感染还是二次感染,患者中的重症者都少见,说明该毒株占比虽然上升,但是未形成对临床的压力。新变异株会让当前的免疫屏障保护时间缩短,但中和抗体仍然具有保护作用。在打过疫苗且自然感染过一次后的人群中,会在体内形成混合免疫,在感染后6个月时,中和抗体的保护率仍然有50%左右,而且对于重症保护率仍然维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
按照当前国际上第二波新冠感染的普遍特点,我们观察到新变异株虽然具备了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但疫苗注射加上首次感染后建立的混合免疫力,对预防再感染的重症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后续新感染和二次感染的病例仍会进一步增多,但波峰要远低于第一波,且重症例数也不会短时间内集中出现,整体上医疗机构可以有条不紊地应对。
如何防范“二阳”?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此前则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时内及早治疗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区卫生中心测抗体或抗原,给予相应的药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李锋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内可以产生高水平病毒抗体,但随时间延长,高水平抗体会自然降低,面对新的突变株时,这种保护就很容易被逃逸。
另外,不同人的病毒抗体水平不同,抗体水平本身就比较低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比较容易二次感染。
“病毒能否传开,更多是看黏膜抗体的水平。”李锋说,奥密克戎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而人体内的黏膜免疫,能起到阻断病毒传播的作用。黏膜抗体高,血液里的抗体即便降下去,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也会没那么快。
另外,专家们认为,就算是二次感染,症状也大概率会比首次感染轻。
李锋比喻——首次感染后,我们身体所形成的免疫记忆具有一种“照妖镜”的能力,在二次感染发生时,即使病毒发生变异,免疫系统也可以迅速识别病毒,无需调动全身的“资源”去对病毒“狂轰滥炸”,避免“免疫风暴”发生,表现出来就是会症状更轻。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也提到,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容易二次感染新冠。不过,现在离上次感染高峰仅过去四个多月,“很多人还有较强的免疫力”。因此他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的情况。
彭劼建议,可以从以下3方面加强防护:
1. 在密闭的公共场所,比如飞机、地铁、长途车等场所,戴好口罩。坚持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当前广东处于雨季,病原易滋生,除了防范新冠感染,还要防范甲流等其他传染病。
2. 对于医护人员、特殊人群(教师等),还有未全程接种疫苗的人,尤其是在上一轮感染高峰中没有测出来被感染的,要做好疫苗接种。
3. 药品方面,临床研判这次不会再出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储备的药品能满足大家就医需要,建议个人不用囤积药品,有症状到医院开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