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公布)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那么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公布),欢迎大家来阅读。
大暑节气的特点
基础天气
通常大暑节气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同时也最高的天气,大部分地区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区气温达到35度以上。
而在华南西部地区高温也很频繁,但是雨水相对而言比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见的季节。
高温酷热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阶段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然全国各地温差都不会很大。
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
大暑节气的风俗
1、晒姜。
生姜原产于我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的时候,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压榨,和红糖混合,放在容器里,放在纱布上,晒干。充分调和后,对老寒胃、感冒咳嗽等有奇效。具有保暖保健作用。
2、喝傅的茶。
它是由金银花、甘草、夏枯草等10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冷却成茶备用。夏天喝它有清凉消暑的作用。在古代,它们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但现在一些药店这样做了。
3、烧香。
夏热一到,气温就达到最高,农作物生长迅速,干旱、洪涝、风灾也是大部分地区最频繁的。收获种子、抗旱、防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人们烧香,祈求好天气和丰收。
4、喝夏羊。
在中国北方,在大夏这一天喝夏羊(即喝羊肉汤)是一种习俗。
大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仙草
南方民间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的说法,大暑天气炎热,用仙草制作成果冻状的仙草冻(凉粉),既可以满足了嘴巴,又可以赶走身体里的热毒。
2、喝冬瓜荷叶汤
大暑天喝它可去暑,调理脾胃,清热。
3、吃米糟
在福建的一些地区,过大暑讲究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惯,被称作“过大暑”。米糟也叫做醪糟,是以糯米为原料,蒸熟后加酒曲天然发酵而成,可以补元气开胃提神,滋阴养肾。
4、喝姜茶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的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大暑这全年最热的时节里晒生姜,伏姜中含有丰富的姜辣素,姜辣素可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排汗,通过汗液将人体内多余的热气带走。
5、吃鸡
每年盛夏季的大暑时节,长沙民间有吃鸡的习俗,尤其以童子鸡最优。大暑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一段时期,因此体质虚弱的人很容易中暑,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相对于其他肉而言,童子鸡能温中益气,具有补益作用。
大暑节气注意事项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在我国华南以北的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如金”的民谚。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大暑期间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也最丰沛、雷暴最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及。
大暑时节暑湿俱盛,人之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致注夏、中暑等病。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一些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大暑期间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并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还要保持睡眠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适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大暑天里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节气的由来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褥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