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含义以及时间
2023立秋节气的含义以及时间
随着温度不断的升高,很多人都特别想念秋高气爽的季节。但如果立秋还在三伏天,其实天气还是比较热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立秋节气的含义以及时间,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立秋是什么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同时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历书》中它被如此描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2】”立秋后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万物开始趋向成熟,结果孕子,进入收获时节。因此,在立秋民间有晒秋等习俗。
经过一夏的“热烤”人们疲惫不堪,需要“贴秋膘”给身体充电,而我们的爱车同样也需要做个全面检查,特别是发动机和空调系统,好能在秋天继续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
立秋的时间是几月几时?
立秋是每年8月7或8或9日,每年立秋日子不固定。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于公历8月07-09日交节。在立秋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
立秋节气的民间风俗
1、立秋节气的民间风俗:“咬秋”
立秋吃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立秋节气的民间风俗: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
2、立秋节气的民间风俗:“贴秋膘”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3、立秋节气的民间风俗:沐浴
立秋这天沐浴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沐浴。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节气的特点
1.初侯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地区的风向改为偏北风,气温也逐渐降低,人会感觉到空气中的丝丝凉意。
2.二侯白露降
这个时候白天的温度还是很高,到了晚上温度降低形成一定的温度差,所以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露珠附着在植物上面,这就是白露降。
3.三侯寒蝉鸣
立秋时候是蝉的高度繁殖期,食物充足,温度合适,会听到整天的蝉鸣声。
三伏天立秋有什么说法?
立秋一过,气温就开始逐渐下降。俗语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之后,虽然白天的气温可能跟之前差不多,但每天早晚能明显感觉到凉爽。但是立秋,并不表明天气马上凉快了,因为立秋还在三伏天中,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时间依据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推算,要从“庚日”开始算起。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即秋后还有一伏,这段时间肯定是炎热的。其实,三伏天出伏之后,天气也未必能凉快,因为还有“秋老虎”,秋老虎就是秋后高温炎热天气,所以即使立秋了,我们还是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