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含义及其的由来
三伏天的含义及其的由来(三伏天时间)
三伏天就要到了,和二十四节气一样,三伏天的由来、寓意、计算方法、习俗等,都体现了先祖的智慧,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三伏天的含义及其的由来,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为10或20天。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三伏中最热的是8月15~17日。
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秦纪六》中:“秦德公二年初伏。
秦德公是秦宪公之子,秦武公之弟。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后,群臣未立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为君,而是拥立秦德公为君。
秦德公继位后,重大举措是将秦国国都迁到雍 (今陕西凤翔)。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郎峙祭祀天帝,占卜吉利后住进雍城大郑宫。这样秦国子孙可以黄河饮马,梁国、芮国都来纳贡。秦德公迁都,为以后的秦穆公时代强盛打下了基础。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置伏日,并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
三伏天一共多少天
三伏天的时间不是很固定,一般来说,三伏天有30天或40天。每年年份不一样,三伏天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以当年的实际情况为准。
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按古人留下的 “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2023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1日开始,为期40天。
2023年夏至的交节时间是公历2023年6月21日,农历癸卯年五月四号,具体时间是 22点57分37秒。
夏至后第三个庚“庚午日”,是2023年7月11日,也就是入伏第一天,到7月20日结束,为期10天;
立秋后第一个庚“庚子日”,是2023年8月10日,也就是入伏第一天,到8月19日结束,为期10天;
初伏和末伏的时间是固定的,我们确定完了,中间的天数就是中伏。因此,2023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分别是“庚辰日”和“庚寅日”,一个庚日是10天,两个庚日就是20天,起止时间为2023年7月21日-8月9日。
三伏天不能犯的禁忌
一、忌暴晒
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引起皮肤脱皮、红斑,严重的甚至会起水疱。紫外线中的UVA,更是会穿透玻璃,深入真皮层,破坏胶原、弹力纤维,让皮肤提前衰老,甚至引发皮肤癌。
除了皮肤之外,强烈的阳光还会损伤眼睛。没有做好足够的防护,紫外线就可能对晶状体、视网膜黄斑、角膜等眼球结构造成损伤。
二、忌缺水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每人每天差不多需要1.5升。但在高温环境下或是运动劳动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每天的水需要量可以增加到2升或更多!
三、忌贪凉
低温不会引起关节炎,但如果存在关节炎,过低的温度确实会让关节觉得疼痛不适。因此,建议把空调温度设置在26-27℃左右比较合适,而且最好不要直对着空调吹冷风。
关于冷饮方面,癌症患者尤其注意不要吃。可以熬绿豆汤之类的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来防止中暑。
四、忌久坐
天一热,人就变得更懒,待在阴凉的房间里,坐着就不想起来。久坐危害大,容易导致腿脚肿、下肢血栓形成,加速嵴柱老化。最好每隔半小时就起身活动活动,特别是避免久坐超过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