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可能成为“最热一年”
推荐文章
2024年可能成为“最热一年”,今年大概率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经了解,有关7月3日是地球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这是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最新数据。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2024年可能成为“最热一年”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2024年可能成为“最热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WMO)4日称,时隔七年后,厄尔尼诺现象再现,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根据WMO的最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90%,此次事件至少为中等强度。
中央气象台7月6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北京市气象台7月6日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7月6日本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国家气候中心关于今年盛夏全国气候趋势的最新预测称,华北、华中中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
虽未进入盛夏,全国高温已明显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全球来看,亚洲迎来了史上最热4月,5月,全球平均温度达到了1850年以来最高,东南亚大部分国家6月以来气温都突破了40℃。有分析指出,这些局部气候异常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连续三年的“拉尼娜年”后,厄尔尼诺在今年回归已成为必然。随着世界进入“厄尔尼诺气候模式”,人们更担心的是,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极端高温是否会成为未来的“新常态”?
今年大概率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准确地说,真正的厄尔尼诺事件还没有到来。据国家气候中心6月底预测,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并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
状态和事件的判断标准不同。在检测热带中东太平洋水域的海表异常增温时,通常采用关键海区海温与常年平均值的偏离作为基准,这就是厄尔尼诺研究者最在意的“海洋厄尔尼诺指数 (ONI)”。当ONI超过0.5℃阈值时,就可以认为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但要形成一次成熟的“厄尔尼诺事件”,标准就高得多。
郑飞介绍,ONI3个月滑动平均值超过0.5℃且至少持续5个月以上,才会被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这样算下来,基本上要求中东热带太平洋区域的海温异常偏高现象要持续7个月左右。”
为何这种差别如此重要?郑飞解释,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如果说海洋是一个齿轮,大气是另一个齿轮,只有当两个齿轮紧密啮合在一起,有“明确的、而不是短暂的信号”证明海气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比如海洋连续多个月一直维持异常偏暖状态,大的尺度的大气环流才会真正被带动起来,大气变化也会进一步影响海洋变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6月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厄尔尼诺警报”,预计未来几个月,发生中等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为84%,发生强烈事件的可能性为56%,在2023~2024年的北半球冬季,厄尔尼诺现象将逐渐加强。NOAA称,事件越强烈,特定地区受其典型影响就越大。在NOAA发布于6月26日的报告中,最新的ONI指数已经从0.5℃攀升到了1℃。
实际上,在厄尔尼诺的预测中,有一个多年来难以绕开的“春季预报障碍”。郑飞解释说,在厄尔尼诺模型预报中会发现,每当模式的预报跨越春季时,预报能力会大幅降低。因为大气、海洋在春天正处于一个最不稳定的阶段,也就是两个齿轮没有很好地咬合上,“有时甚至可能是反向旋转或脱离的”,因此对后续厄尔尼诺发展的指示性信号不强。一般在夏季之后,海洋和大气的耦合程度会增强,预报结果才更加可靠。
但今年与以往不同,谢尚平发现,从4月开始,赤道太平洋的温跃层,即海洋表面的暖流与深海寒流之间的过渡层就出现变深的趋势,从侧面反映出,赤道太平洋的暖水量异常增加。“个人认为这是NOAA在6月初就有很大信心预报厄尔尼诺的原因之一。”
郑飞也表示,综合表层海温、次表层海温、大气表层风层等监测数据来看,从今年春天起已经能明显看到在热带太平洋大气与海洋两个齿轮的啮合趋势。“美国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综合了国际上大约20个预测模式,根据每个模式的不同结果,统计出一个总体发生概率。以往由于春季预报障碍的存在,通常各个模式间的预报结果差异很大,甚至预报的海温会朝冷暖不同的方向发展,但今年大家都比较一致。”他说,在历次厄尔尼诺事件中,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根据郑飞团队的预测,今年有90%以上的概率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到10~12月会进入盛期,次年春季后开始衰退。多位专家还指出,在北半球的这个冬天,厄尔尼诺至少能达到中等以上强度,郑飞预测,可能约有70%的概率发生一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对应的异常升温幅度在1.5℃~2℃之间。“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大范围的海洋即使只升温0.1℃,也会对大气释放大量的热量。”
但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冬季迎来一次升温超过2℃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
专家还未对此形成共识,“目前还很难预测。”谢尚平说,“各预报中心在强度预测上有很大差异,因为厄尔尼诺的峰值一般在12月左右出现,预测的初始条件很重要。从现在到12月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海洋大气是一个混沌系统,有一点点扰动,就会影响到厄尔尼诺事件未来的发展,可能到8月之后预测会比较明朗。”
厄尔尼诺是指什么现象
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厄尔尼诺成因
1、东南信风减弱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2、地球自转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
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展历史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世界出现的异常天气,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中,科学家发现一种作为海洋与大气系统重要现象之一的“厄尔尼诺”潮流起着重要作用。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圣婴”、“神童”或“圣明之子”。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又叫“圣婴现象”,源于西班牙语,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有圣婴的意思,取自圣经中福音书中天使加百列向童贞圣母玛利亚报喜时给耶稣所取的名字,天主教译为厄玛奴耳,即“厄尔尼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