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是什么意思啊
入伏是什么意思啊?
入伏是指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七月中旬左右,标志着夏季进入最炎热的时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入伏是什么意思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入伏是什么意思啊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入伏日期怎么计算
三庚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要有20天的时间,民间俗称“俩中伏”。
入伏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入伏以后,也就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夏至是北半球太阳接近直射时间最长的一天,但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不是夏至,而是在夏至以后的一个月或者四十天左右的三伏天。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夏至以前,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间在逐渐增加,到了夏至直射时间最长,但是,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空气、水、土壤等要吸收热量并积累热量。虽然夏至太阳直射时间最长,但是地表积累的热量还没有达到最高,到了夏至后大约1个月左右的时间,太阳接近直射的时间和夏至前的1个月差不多,就是说,太阳直射时间尚处于高峰,这时候地表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地表温度最高,这样在太阳照射继续供热和地表储蓄的热量共同作用下,温度就达到了最高。
同样的道理,每天中午12点虽然是太阳直射时间,但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左右。通过这样的解释,就容易明白了为什么不是夏至最热。
三伏天养生小常识
清淡饮食配绿茶,多吃苦味重调理。食疗药膳要以清热解暑为宜。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其他如清拌茄子、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均为消暑佳肴。而炎热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
另外,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饮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入伏有什么民间风俗
1、头伏吃粽子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摊煎饼摊鸡蛋。头伏吃粽子是民间风俗,伏日大家食欲不佳,通常比常日削瘦,俗此谓暑热,而水饺在民间风俗里更是健脾开胃解馋解饿的食材。山东省有的地区生吃丝瓜和煮蛋医治暑热,入伏的早上多吃鸡蛋,不要吃其他食材。入伏这一天吃粽子,是期待能平安度过夏天,祝福祈愿之意。
2、头伏箩卜二伏菜
从传统定义上讲,北方地区冬天的关键蔬菜水果是存储的白菜和大萝卜,因此 栽种秋菜白菜和大萝卜就看起来很重要。说白了的头伏箩卜二伏菜就是指入伏之后,第一个10天称之为头伏,这一时节就需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之为二伏,这时候就需要种白菜了。
3、给牛改进饮食搭配
山东省临沂市地域有给牛改进饮食搭配的风俗习惯。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听说牛喝过身体壮,能干活儿,不淌汗。民谣歌曲:春牛鞭,舐牛汉(小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过不淌汗,等到六月再一遍。
4、贴三伏贴
头伏第一天,群众排长队贴“伏贴”。三伏贴是民俗的一种老风俗习惯,听说,三伏天是一年中气血最盛的日子,运用这一机会医治一些寒病症,能调节身体的阴阳调和,防止旧疾复发或缓解其病症。但并不是说“伏贴”能够药到病除,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贴“伏贴”,阴虚内热、皮肤疾病、肿瘤、急性咽炎、强过敏性体质等病人就不适合选用中药材贴敷疗法开展医治。
5、六月六晒伏
“六月六”流传它是天宫晒皇袍的日子。民间谚语有云:“六月六,人晒衣服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绿红”,“绿红”是指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衣服裤子。由于这一天,类似是在小暑的前夜,为一年中平均气温最大,日照時间最多,阳光辐射源最強的日子,因此 每家每户多会不谋而合的挑选这一天“晒伏”,便是把储放在柜体里的衣服裤子晾到外边接纳太阳的曝晒,以去潮,祛湿,除霉防虫。
6、入伏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之为吃伏羊这类风俗习惯可追溯到到尧舜禹阶段,在民俗有平陵伏羊一碗汤,无需医仙开方子之叫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钟爱莫过本地民谣歌曲:六月六接女孩,新麦饼羊汤。本地人觉得此方法能“以热治热、出汗身体排毒”。
7、伏日吃面条
伏日吃面条风俗习惯最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秋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脸色皎然这儿的汤饼便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叫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三伏天还可吃过水面、凉面。说白了凉面是用锅将小麦面粉炒干炒过,随后自来水放糖拌着吃。唐朝科学家苏恭说,凉面能解躁热,止泻,实肠子。
8、三伏天吃鸡游戏
江西省、湖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游戏。民间谚语云:“波动吃只鸡,一年健康身体。”三伏天里的的身体素质耗费较多,须适度补充维生素。在烤鸭时可适当添加姜片,姜片温性,能够调整身体在夏天內外温度差,促使身体融入外部自然环境,起祛湿强身健体的功效。这就是头伏吃鸡游戏的科学研究大道理。
9、头伏吃馄饨
上海市一直有“头伏小馄饨二伏茶”的风俗习惯,因此 在没什么食欲的躁热夏天,来一碗加番茄酱、少量生抽和醋调料的冷小馄饨来拌食,冰冷悠闲的另外也让人胃口暴增。小馄饨,古代人称其形“如同鸡卵,颇似乾坤杂乱之象”,而“小馄饨”又与“杂乱”楷音。盘古开天,杂乱初分,吃完小馄饨必得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