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热点资讯 > 今日入伏,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

今日入伏,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

泽慧0分享

今日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有你的城市吗?

今日入伏,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正式入伏,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6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快来看看有有你的城市吗?

今日入伏,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

今日入伏,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

从全国头伏中暑指数地图中可以看出,今年头伏期间,比较容易中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一带、江南华南一带以及新疆地区。

6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不少人直呼“热度爆表堪比三伏”。这样的热度还在持续,今天(7月11日)我国正式入伏,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今年三伏有多长?会比前期更热吗?哪里将开启“伏”汤蹈火模式?

今日高温橙色预警继续

今天入伏,今年的三伏大幕也正式开启。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中央气象台今早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今日白天,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和西部、江汉、江淮中西部、江南、华南大部以及四川盆地、陕西中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陕西关中、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和西部、湖南中东部、江西大部、浙江大部、福建中北部、四川东部、重庆中西部和东北部及新疆吐鲁番盆地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浙江中部、四川东南部、云南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12省份极易出现中暑天气

据中国天气网7月11日报道,6月以来,我国北方华北、黄淮等地经历多轮高温天气,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江南、华南等地则多以闷热高温天气为主。三伏还未到来就已经这么热,今天入伏会不会更热?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今年头伏期间,华北平原等地高温将先消减再发展,而南方部分地区将维持大范围高温闷热的天气格局,桑拿天超长待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区热力值拉满,在部分时段极易出现中暑天气。

头伏期间各地天气

“头伏期间,华北平原高温将经历先消减再发展的过程。”王伟跃表示,11日至12日,华北平原高温逐渐被雨水浇灭,14日起这一带高温再发展,且从干热转为闷热。其中,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和北部、河南、陕西关中地区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2℃,加上湿度较大,不时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现身,较易发生中暑。

尤其在天津西部、河北中部和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局地最高气温可能超过37℃,白天体感闷热,午后又十分暴晒。同样是炎热,新疆中北部和南疆盆地、吐鲁番盆地一带头伏期间主打干热暴晒,局地最高气温或达40℃,上述地区极易发生中暑。

“江南、华南等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头伏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以闷热天气为主。”王伟跃表示,头伏期间,江南、江淮、华南等地多35℃以上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一般有7~9天,上述大部地区都较易出现中暑天气,其中长江中下游、江南大部以及华南中部和东部等地易发生中暑。湖北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和北部、福建西北部、广西西部、海南岛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4℃,部分地区有37℃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同时最低气温也多在26℃之上,加上相对湿度较大,极易发生中暑。

总体来看,上述地区头伏期间暑热扑面而来,大家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气温较高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如出现体温持续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谨防中暑和热射病。

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西藏、贵州、云南等大片区域最高气温多在32℃以下,天气总体较舒适,不易发生中暑风险,属实令人羡慕。

三伏天避暑的好方法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而三伏的“伏”字指的就是“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所以,三伏天也是非常容易热感和中暑的时期,那么该如何有效避暑,防止生病呢?以下有一些好方法——

1、物理避暑

三伏天时期,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防晒霜也要及时涂抹,此外最好随身携带一些可以缓解中暑症状的药物。

在室内,要保持房间通风,可借助空调来降温,但空调的温度不宜过低,最好保持在26℃。若是在空调环境中工作,最好隔一段时间就抽几分钟时间到室外活动活动,避免因为长期吹空调而导致空调病。

2、适当运动

每逢三伏天很多人都躲在空调房里,而疏忽运动,但炎夏要减少运动量,尤其是当气温达到35℃以上的时候。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并且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左右。运动锻炼后大量出汗,需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保持充足的饮水。此外,最好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药物,避免中暑。

3、及时补水

三伏天气酷热难耐,所以要懂得及时补水。补水指的不只是多喝水,还要保持皮肤的湿度,所以不论男女,一定的保湿产品还是要经常使用的。此外,三伏天的天气虽热,但地表湿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也不提倡盲目补水,喝水也要适度,不可一热就大口大口的喝下去,可以通过吃一些多汁的水果来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4、合理饮食

三伏天高温炎热,人的消化功能也容易变弱,因此可在饮食上加以调节,饮食宜清淡,多食青菜水果,少吃肥腻煎炒食品。经常食用冬瓜薏米粥、绿豆海带汤、绿豆粥,适量吃些瓜果,如西瓜、冬瓜、凉瓜等解暑食物,可有效避免发生中暑。

此外,三伏天的湿气也比较重,对于一些体内虚寒的人来说,多吃姜也是有好处的。由于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用生姜泡茶对预防和治疗空调病非常有效。喝生姜茶的时间最好在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以祛除一整天的寒气,有助于身体在夜间调养、恢复。

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平温性食物:如葱、蒜、牛蒡、山药、南瓜、胡萝卜、樱桃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三伏天的时间

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昨天发布,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初伏7月13日、中伏7月23日、末伏8月12日、8月22日出伏,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

三伏天出现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或下旬。这时也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介绍,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确定的。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三伏”。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于天干是10个,因此庚与庚相隔是10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10天。

中伏到末伏的时间有时相隔10天,有时相隔20天,这是由于末伏日期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所以相隔的天数就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与末伏的间隔为20天。

今年8月8日“立秋”,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之间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中伏比去年多10天。

三伏天5个的防暑误区

1、不宜多吃冷食

炎热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2、洗冷水澡“降温”是误区

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温水浴,因为洗温水浴散热更快,而且浴后会让人感觉通体清爽。

3、电风扇、空调等制冷工具别吹过久

电扇吹得过久会破坏出汗的均衡状态,使人感到头痛、头昏、腿酸手软、全身不适,严重者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

盛夏之夜开着电扇入睡,更容易受凉。尤其老年人和儿童更应注意。

很多人认为,在高温天气,室内空调开得越低越舒服。可事实上,空调开得过低,会使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容易中暑。

4、泼水降温不科学

很多人喜欢在室内泼水降温。事实上,用泼水的方法,的确会使水汽蒸发,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刚泼完水时,室内气温会暂时下降。但是,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空气不流通,在地面上泼水,蒸发的水汽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就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而且,时间稍长,室内气温又会上升,这时,就会使人感到室内更闷热,从而引发中暑。

此外,由于夏季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室内的细菌和尘埃随着水汽进入空气中,使空气比泼水前更混浊。

5、保持必要的午睡

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的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劳。加上夜间炎热,睡不安稳,导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二个小时,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项好措施。

    83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