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电影有哪些诗人
《长安三万里》电影有哪些诗人_李白_高适_杜甫
电影《长安三万里》取材自中国唐代历史,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影片将通过家喻户晓的大诗人高适、李白等大唐群星的传奇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安三万里》电影有哪些诗人_李白_高适_杜甫,希望大家喜欢!
《长安三万里》电影有哪些诗人
根据电影的配音名单,这部电影主要出现的唐代诗人有:李白、高适、杜甫、张旭、王维、王昌龄、李邕、岑参等,还有唐代乐圣“李龟年”、唐代名将:“哥舒翰”、“郭子仪”。
《长安三万里》电影片长几分钟
《长安三万里》片长达到了惊人的168分钟,将近三小时的时长也拉新了动画电影的新高。
《长安三万里》彩蛋中透露了什么信息
彩蛋里出现的这首诗,是大诗人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从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到李白在写这首诗时感慨万千的心境。黄鹤楼这个地方承载了李白太多的回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风烛残年时的饱经沧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分别流露在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
《长安三万里》主角是谁
影片的第一主角当然是李白,但是主创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巧妙地避开正面的直接书写立传,采取了独特的侧面描画。从老年高适的视角回忆展开,详述了他和李白长达40年的交往情谊,从少年到青年、中年乃至老年。我们看到的是挚友高适眼中李白的一生,李白由此成为“画框中的人物”,既远又近,既实又虚,保持了恰当适中的审美距离,接地气又有些神秘,给观众以遐想空间,这对于“诗仙”是最好的人像描画了。
李白的高朋众多,为什么选择高适呢?历史上的二人其实是经杜甫介绍,于中年在洛阳相识。李白与杜甫的情谊深厚,但是高适和李白的双雄配置更富有视觉观赏性和戏剧冲突。二人文武双全,又各擅其长,高适擅枪法,李白喜舞剑,二人在青年和老年的相扑呼应让人慨叹岁月的流逝。二人性格却如此鲜明不同,李白风流倜傥,潇洒不羁,交友广泛,天赋秉异,从小就通读诸子百家,写得一手好诗歌;高适性格沉稳内向,天生驽钝,识字困难,还有点口吃,后来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主要靠后天努力达成。二人能成为好友,除了彼此欣赏,互慕才华,还因为二人青年时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同样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二人都不能通过正常的科举渠道走向仕途,李白出身商人之家,被人轻视,拒之门外,高适虽然是名门武将之后,但是家道中落,贫困潦倒,受人冷落。二人虽满怀抱负,欲展大鹏之志,却怀才不遇,因此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其后,历史上一直有个争议,就是高适为什么不救李白?这也成为全片最大一个悬疑点,李白晚年追随永王,成为叛逆之臣,而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则是平定永王之乱的功臣,造化弄人,二人各事其主,成为分道扬镳的敌对双方。高适面对一生挚友,救还是不救?这个谜底在片末最后揭开,我们会感慨高适的用心良苦和二人的深厚情谊。除了高适和李白这条友谊线,另外一条副线则是高家军和吐蕃大军的战争,账外,吐蕃大军压境,步步紧逼;账内,在张公公的逼问下,困守孤城的高适叙说着李白的人生往事。这一内一外、一主一副的两条叙事线加剧了时间的紧迫感和故事的层次感,同时战争的结局也彰显了高适的军事才华和深谋远虑,怪不得有人评论这是高适的人物传记片。
《长安三万里》的深层内容
《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就是一份浓烈的家国情怀。每一位诗人的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这些才子之间的友情,也因为诗歌而变得更加绚烂,更因为时代动荡而愈发情比金坚。
历史、诗歌和神韵,蕴含着每一位观众属于自己的生活哲思。文人们昂扬的精神面貌背后,是强盛的国力在支撑。千年之后,恰逢另一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