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拉肚子应该怎么办
婴幼儿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发生,腹泻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那你知道婴幼儿拉肚子应该如何解决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婴幼儿拉肚子的治疗方法吧!
婴幼儿拉肚子怎么办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许多宝宝自身不能合成的营养成分,其中还包含有大量的益生菌。这些益生菌进入宝宝体内后,能够帮助胃肠道建立正常的菌群环境,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吸收、消化功能得以顺利进行,减少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注意防寒保暖。婴幼儿对于冷暖的表达还是比较迟钝的,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只会用哭闹来作为传递情绪和感受的方式。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宝宝是否会感觉寒冷,及时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时,有的宝宝比较喜欢翻身乱动蹬被子,这样一来小肚子就很容易受凉,刺激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腹泻。因此要给宝宝穿长衣长裤的睡衣,并将衣服下摆塞进裤腰里,这么做能够尽量避免小肚皮外露受风。
添加辅食要适当。有的宝宝肠胃本身就特别娇嫩,在添加辅食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天气太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开始添加辅食,因为那时候宝宝的脾胃功能容易失调。在选择种类时,不要操之过急,一股脑儿全部都塞给宝宝。要一样一样的来,同时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要是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时,就马上停止该种食物。因为刚刚添加辅食时,宝宝多半还是没有长出牙齿的,所以为了便于宝宝肠胃能够吸收,应给予流质或糊状物,免得宝宝的消化道受刺激,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注意饮食卫生。有时候宝宝会拉肚子,就是因为所使用的勺子、奶瓶等餐具没有及时清洗、消毒,从而令表面附着的细菌、病毒侵入了宝宝的肠胃,引起感染,出现腹泻症状。除了餐具要保持清洁,食物也要注意卫生,尽量不要给宝宝吃生食,瓜果等带皮食物一定要去皮后再食用。
注意个人卫生。许多小孩子都喜欢吮吸手指,或者是满地乱爬之后,随手抓起一个东西就往嘴里送。无论是手指甲,还是身边的物件,上面都布满了各种微生物,一旦被吃进肚子里,就很容易会引起腹痛、腹泻。所以家长一定要叮嘱宝宝不要吃手指,也不要把地上捡起来的东西放嘴巴里,玩耍之后和就餐之前一定要洗手。
不要滥用抗菌素。宝宝的免疫系统不是很完善,像感冒就属于经常会得的疾病。家长们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给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抗菌素,因为很可能这些抗菌素会破坏宝宝胃肠道里原本平衡的益生菌群,而让一些有害菌群滋生,造成腹泻。所以如果宝宝生病,千万要带他去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
注意补充水分。宝宝拉肚子,多半是拉稀便,有时还会伴有呕吐,次数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丢失体内大量水分,出现脱水症状。这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喝一些淡糖盐水,糖能补充能量,盐可以补充丢失的钾离子,缓解电解质紊乱的状况。
及时送往医院。有时候宝宝并不是单纯的胃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腹泻,而是比较严重的细菌、病毒感染,除了不停的拉肚子,还会有发高烧、烦躁不安等其他症状,这时候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将宝宝送往医院,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医院也可根据宝宝粪便进行化验,找出直接的致病原因,从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
小儿拉肚子吃什么
胡萝卜熬汤喝
当孩子腹泻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你快给孩子熬胡萝卜汤喝吧。因为胡萝卜是碱性食物,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果胶能让大便成形,并吸收附在肠子上的细菌和病毒,然后排出体外,孩子的腹泻就止住了。这个方法,简单易操作,家长可以试用一下。就是直接把胡萝卜煮熟烂后,过滤去渣后再加水熬成汤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苹果捣成泥吃
当孩子腹泻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你快给孩子去捣一枚苹果吧。因为苹果里含有大量的果胶,和胡萝卜是一样的,它也有吸附,收敛,止泻的作用。记得,在给孩子作苹果泥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新鲜的,没虫眼的苹果哦。用勺子一下一下地刮切掉了内核的苹果,刮成泥后,给孩子吃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止腹泻了。
焦米熬汤喝
当孩子腹泻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你快去给孩子熬一碗焦米汤吧。作法是,把米粉研成粉后,放进锅里,然后炒到焦黄后,再加入水和糖,煮沸成稀糊状就可以了,这个时候,让孩子服用下去,就可能有效地控制腹泻了。因为焦米易于消化,而且碳化结构的物质有很好的止泻的作用,是孩子腹泻必知道的一种方法哦。
食用八宝粥
当孩子腹泻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你快去给孩子做碗八宝粥吧。如果你不会做,你也可以到超市里去买来八宝粥热热给孩子服下。当然,最好是自己去熬一碗,加入一些止泻的食物,例如,扁豆,山药和白术等。等熬成粘稠状后,完全熟了后,给孩子服下,也会有效地止孩子的腹泻的。不妨试试。
宝宝拉肚子的症状
1、轻度拉肚子:每天大便5—6次,甚至多至10余次,大便呈蛋花样或水样,黄或黄绿色,有白色小块,可有低热,溢奶的情况,精神饮食尚好或略减,体重不增或略降,无脱水。
2、中度拉肚子:每天大便10次,稀水便、气味酸且臭,可能中度发烧。
3、重度拉肚子:每天大便10次以上,水样便,黄色,呕吐,发热,尿少,食欲差,体重下降,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低钾、钙、镁血症等。
4、部分宝宝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