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日记优秀范文

志豪 1172分享

  工作日志记录了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在基层锻炼成长的经历。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工作日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们。

  日记一篇

  来到村里工作后,作为党支部副书记,迅速了解全乡、全村的情况,掌握所负责的党建业务知识,成了我开展工作的第一道关。我主动要求乡里的组织干事把全乡的基本情况、党建业务知识、全乡工作运行机制等印制成工作手册,以便于学习。这本小册子成了我全天候的“补课老师+工作助手”。

  一个月过去了,由于频繁翻阅学习,小册子的“外衣”破损严重,只好修修补补接着读。又一个月过去了,面对组织干事的提问和考试,我对全村“三级联创”、发展党员程序、“三老人员”情况以及远程电教等知识如数家珍,对全乡的情况也有问必答,村里的老书记直夸我“亚克西”。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肯定,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和成就感。不过,我可不能放松,一起分下来的“村官”们可都铆足了劲儿在大干,我绝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日记二篇

  “她家最困难了,三个孩子,丈夫三年前也患病去世了。”

  未到帮扶对象___家,便听金山村书记向宏权感叹道。冒着细雨,走马镇金山村扶贫工作队一行赶往帮扶对象家。雨天是找帮扶对象最合适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一般只在雨天有人在家。

  “快拿两把伞来。”未及下车,向书记喊着。随即,一位四十几岁的妇女笑吟吟的拿了两把伞从公路上边的木房子下来了。看得出,他们之间没有干群关系生疏与距离。“不用不用,就这么点雨。”说话间,工作组几人已小跑至付银霞的家中。坐定后,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帮扶对象,朴素、干净、爽朗,还带有一丝坚毅。

  因为之前已有工作组来过___的家中,这次是在走马镇党委政府领导要求下再次入户,以确定更加精准的扶贫措施。所以没有多说,很快变进入正题,仔细核算完付银霞家收入明白卡,工作人员为难了,四口之家的付银霞年人均纯收入仅1735.25元。离脱贫标准3100还有那么远,用哪项措施才能使其脱贫呢?工作组为难了。产业扶贫?付银霞家中四口人,丈夫三年前去世,十七岁的女儿读鹤峰职业高中二年级,还有一对年仅三岁未来得及见到父亲双胞胎女儿,家中缺少劳力,这是一方面。

  “我其实想养母猪,养鸡,但是,我硬是脱不开身”。望着被窝中熟睡的双胞胎女儿,付银霞遗憾的叹了口气。

  是的,一双女儿孩子还小,离不开人。可否发展茶园、经济林?但___的经营权证上仅六亩多地,其中,丈夫的弟弟有一半,另外仅有一亩茶园,而且三年前___已从金山村搬至古城村,古城村距金山村20几公里,回去种地岂不是费时费力?产业发展措施就这样否定了。结合付银霞的实际情况,工作组进行了讨论,并征求付银霞本人的意见,最终敲定低保兜底、教育助学两项措施。

  “低保兜底、教育助学可以让你脱贫,但是考虑长期发展,你以后怎么办呢?”工作人员小向担忧的问道。

  “我又不懒,我是想先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度过这两年,等两个小女儿上学,我就去镇上找事做,一个月怎么也挣一两千,那是活钱。再顺带包几亩地,搞点生产,养几头猪,生活方面也不用愁”

  “那你两个小女儿到上学也要花钱呀?”

  “等到她们两个到花多钱的时候,我大女儿也该毕业了,她挣钱了可以补贴家用,那就好得多。”似乎看懂了工作人员的忧心——这个家庭怕是要一直依靠低保政策生活了,可是这样仅仅能脱贫,如何奔小康呢?付银霞立马信心满满的答到。

  眼前这个女人的回答让工作人员震撼和佩服,之前工作人员遇见过一些帮扶对象,其收入已远远超过贫困标准,但是还直嚷嚷自己未脱贫,这让工作队员哭笑不得,只得一遍遍耐心的解说政策,强调脱贫后,普惠政策如果够条件也依然能享受。像付银霞这样主动想办法自助脱贫奔小康的,工作组第一次遇见。

  “其实,我一直都没想过要拿低保,只是现在真的困难,没有办法,我好手好脚,身体也没大病。”付银霞一边哄着梦中惊醒的女儿,一边认真的对工作人员说。

  突然想起县委书记王小平的要求:要处理好自助与帮扶的关系,群众是主体,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未及工作人员调动,___已然成了“我要脱贫”的典型例子。

  一个中年丧夫的女人,一个肩负哺育三个孩子责任的母亲,丈夫去世留给她的仅仅是一栋50年代修筑的空荡荡的木房子,三个孩子,存款已用于丈夫治病,可谓一贫如洗。即使这样,她没有被生活压力打垮,在重重困难下下,她依然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如果每个贫困对象像她那样变被动为主动,竞进小康社会指日可待。离开时,原本忧心忡忡的工作组瞬间对精准扶贫工作信心满满。

  日记三篇

  今天,又一次冒着冬日的暖阳,冰冷的北风,和单位同事去我们扶贫点太村镇安家村川子岭自然村扶贫。今天主要是根据县上安排大走访,并每人要写1000字走访日志。也好静下心来写一些。

  说实在话,川子岭是我心中太村镇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这个村走访,审核低保,危房改造,防灾、残疾人,元旦春节慰问,还有两户优抚对象等,每次到那些群众家里走访,都会感受到有些户确实很艰难。

  川子岭村以前大部分人居住在李家沟,由于受地形所致,残疾人较多,耕地多,随着社会发展,水电不通,交通难,娶媳妇难也开始出现,留守的都是那些年龄大的,常年以农为生的老人和残疾人,文化程度不高,年轻人走向大城市,随着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逐步搬移到现在新村,(现在新村距原居住地李家沟还有五、六里沟坡路),搬到新村群众生活、生产都有很大改善,到今年开春李家沟换住着7户群众,随着今年一次3.2级地震,原有挖掘的土窑洞基本倒塌,随之这些村民也搬离故土(详见本人博客即将消失的旬邑太村李家沟9月6日),现有村民 447人,115户。村小但有六七个姓氏,2015年底全村确定精准扶贫户27户,89人。川子岭村现有27户扶贫户现居住生活在附近14个村。明年夏天就有七户贫困户喜搬新居,住进206国道旁太村镇国隆家园小区。希望他们生活越来越好。

  日记四篇

  今天是国家电网青海检修公司来我们___村小学开展的“萤火虫”微公益活动的日子。早晨醒的很早,也许是有点激动吧!毕竟这是我们驻村帮扶组给村里要办的第一件实事。按照昨天的计划,我和仲副乡长到米拉弯高速进出口迎接来捐助的国家电网青海检修公司的员工们,老谢、小孟、小罗负责到村学校安排相关事宜。

  我们约定到达米拉弯高速进出口的时间为上午11时。他们计算的时间较准,刚过11时我们就在高速口接到了他们,共有11人,大多是年轻人,乘坐一辆依维柯快车。和他们打过招呼,我们带他们前行。经过乡政府时,我们给乡政府梅乡长和中心学校马校长打了电话,我们一起前往___小学。

  到学校门口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和村支部马书记、村委马主任、学校冶老师都带着学生在门口等候。大家下车相互见过面后,开始帮忙搬捐助物资。东西很多,有新买的棉衣、帽子、围巾、鞋、手套及各类学习用具和食品。听当慈善义工协会会员的朋友昨天给我透露,他们买的这些东西价值7000余元,对这个贫困的山区23个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已经很多了。将东西搬进教室,我们举行了简单的发放仪式。仪式由我主持,我首先简单介绍了乡政府梅乡长及我们驻村帮扶组的同志们和村干部、学校老师。接下来由国网青海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的小李说明了他们来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她说:国网青海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开展的“萤火虫”微公益活动包括 “微爱心”、“微心愿”、“微才艺”、“微资助”、“微电影”、“微笑脸”、“微书包”、“微书屋”、“微感言”、“微关爱”、“微直播”等内容模块,以每年度为一个周期,长期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帮助贫困学生改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心中最纯朴的微小梦想,引导贫困儿童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她表示今后他们每年都会来看望这里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对我们举办的这个仪式,孩子们感到很好奇,一个个都瞪眼细听。坐在前排的孩子们还不时地望着摆在前面的零食,可能是眼馋了。

  之后,我让中心学校马校长致欢迎词,学校冶老师致感谢信。冶老师写的感谢信揣在旧皮夹克的里面衣兜里,看样子是昨夜做了精心准备。信写的很实在,发自内心肺腑。听着听着,我突然间觉得这个老师太不容易了!他在这样艰苦的学校连续执教20多年,真让人难以想象。我又为自己前些天向乡党委政府反映这个老师上班不积极的行为有点后悔。毕竟他也有他的难处,为何不变个方式给他做工作呢?

  冶老师读完感谢信后,他们开始发放捐助物资。那些年轻员工们纷纷动手,亲手给学生们穿上了新衣服,戴上了新帽子,发放了新文具,学生们个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还和学生们一起互动,唱起了歌,玩起了游戏,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检修公司负责工会工作的几位员工还向冶老师问这问那,认真了解学生们的家庭生活及学习状况。我也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这里的贫困状况,希望他们能长期帮扶并对村里的孤寡老人们给予救助,他们表示今天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触了这里的贫困,以后每年都会来这里帮扶救助。

  当送走这些爱心人士,回想起今天的一切,我的内心涌上一股暖流。常说“助人为乐”,今天我也为自己能发挥长处,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好事感到了真正的快乐。

  日记五篇

  今天一大早就在我们驻村干部还在忙碌着手头的工作的时候,跟着急促的脚步声来迎来了西沟村民(贫困户)丁种堂、王计达夫妇,他们进门就满脸带着会心的微笑,原来他们是来签订《异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协议》的,还带来了自筹款一万元。

  胜利行政村西沟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通信网络条件相对较差,现在村居住的村民只有6户人家了,丁种堂夫妇就是其中之一。前段时间我们驻村干部挨门挨户宣传了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政策,丁种堂夫妇一开始不愿意接受异地搬迁政策,觉的在村里住了半辈子了不愿意离开,去了别的地方会不适应,我们驻村干部耐心细致的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把利弊关系分析了好久,最终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也帮他们排除了后顾之忧。

  今天他们从进门就告诉“我们想通了,去城里住住楼房吧,在村里受了大半辈子苦了,现在儿女们也自立了,是该享享福了”。听着他们还不停的畅想着未来生活的想法,不由的为他们感到高兴。

    6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