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清明节的由来的日记-清明节的来历

咏良 1172分享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与情感。那么大家知道清明节是怎么由来的么?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清明节的由来的日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关于清明节

  在春秋时期有个晋文公 他的一个臣子在他落难时,割自己的肉来给他解饥,后来在文公成为春秋5霸的时候却隐居山林,不要封赏。文公寻他的时候放火烧山,他宁死也不出来,后来在他死去的树上,发现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复清明”。故此,把那天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代,有人要杀害晋国国君的大儿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几天几夜找不到吃的东西。重耳坐在地上叹着气说:“我死了是小事,晋国的百姓又有谁会关心他们呢?”介子推一听这话,想到重耳在苦难中还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动。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当重耳知道这件事时,感动得流着泪说:“你这样待我,我将来怎么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只希望你将来作个好国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作了国君。他给当年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谁知,介子推早已带着老母亲躲进绵山里去了。

  重耳带人搜山,没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说:“从三面放火烧山,逼他们从没有火的一面逃出来。”重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下令烧山,但始终不见介子推走出绵山。大火熄灭以后,重耳才发现,他要报答的人,已经被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了。

  重耳非常后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的老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带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来到坟前,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重耳望着这棵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还把那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名为“清明节”。

  从此,重耳始终怀念着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们安居乐业。为此,寒食节、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过节之时,人们喜欢用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还把柳枝插在门前、沟边的泥土里。哪知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里活在哪里,没几年,漫山遍野布满了柳荫,直到现在,清明节戴柳插柳的风俗仍然在中国民间流行着。

    56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