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 - 优美月亮怀想心情随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提到月亮,就不得不说到满月,特别是对中秋时节满月的渴望几乎是许多人心底最期待的景像。玉盘挂中天,皎洁的月光如白练铺满大地,中秋的满月,让身处天涯海角的每个人都充满了相思和期盼,花好月圆对于团聚的渴望也寄托在这轮明月中。这让中秋之夜的月亮,成为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拥趸。
月亮一直让人有种宁静祥和,充满向往,倍感神秘,捉摸不定,又复杂多变的感觉。许多诗人用脍炙人口的语句,描述出他们心目中的月亮,由此从人类诞生以来,上下五千年,月亮也成为中国诗词歌赋中提及最高,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之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朦胧浪漫的月亮就像一个美丽热情的红娘,在这元宵佳节各种灯光的辉映下,为单身年男女精心打造了一个约会的最佳场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有时月亮像一面打磨过的明镜,照亮地面,就像一位母亲用她的柔软的手轻轻的抚摸着婴孩的肚皮。“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有时候月亮又像一位孤独的老人,分外的让人感到孤单寂寞;“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雪夜天黑,借着月色的掩护,敌人仓皇出逃,这月亮又仿佛是我军将士的眼睛对敌人充满了蔑视。
月有阴晴圆缺,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看到月亮,会让人许多不同的感受。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月亮的表现也不一样,进而人们的心情也各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春夜的月光让人玩赏其中,因痴迷而流连忘返;“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个仲夏夜的月光让人陶醉,宛如进入一副夜间田园风光的山水画;“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深秋的月光带着清辉和夜露的潮湿,让人觉得孤寂清凉;“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冬夜的月光伴着霜华,让人倍感漫漫长夜的凄清寒冷。
从古到今,不同的人,不论在哪里看到月亮。许多人眼中的月亮与他人眼中的月亮,虽然相似,却不相同。对于懵懂蒙昧的孩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总觉得月亮很神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于披星戴月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这月亮见证了他们的汗水和艰辛;对于独酌的饮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成为寂寞时同饮的酒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亮见证了许多流落他乡的游子暮年飘泊时孤苦伶仃时内心的孤独;对于卧榻中的病人“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这月亮是多么的凄苦悲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样的残月见证了李后主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也见识了他内心的孤寂落魄。对于远隔千里的情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亮成为沟通彼此交流情感,相互慰藉的的媒介;对于饱经战乱流落异乡的诗圣杜甫,他眼中的月亮“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眷恋;对于家中的妻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月亮让她们想起出征在外的丈夫。对于征战疆场受降凯旋的将士,“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片月光既见证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又成为心中无尽的哀愁。
对于古人而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好,对于一部分现代人而言,有时也会提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实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变化的永远是藏在人们心底的情感。
“闭上窗户,拉起窗帘,挡住那悄悄溜来的月亮,她的装束大像她以前——当我们的诗琴还未积上岁月的尘埃,我们念到的名字还未刻在石碑之上。”这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挡住那个月亮》诗歌中开始的部分,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诗歌《月亮的哀愁》一样,诗人眼中的月亮就像往昔的恋人,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无论中外,无关阴晴圆缺,月亮都成为最能触动人们心中的真情实感流露倾泻的载体,人类的基本认知其实是相似的。对月亮的向往憧憬和渴望,也成为人们表现真善美的情感,用来做比喻的对象。
不但每个心中有一个哈姆雷特,而且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至于每个人心中月亮到底怎样?我想这个只能见仁见智了。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成联国, 笔名:沧海一粟 , 秦都咸阳武功人,现定居昆明,文学爱好者,2015年开始从事写作,散文、诗歌、随笔、游记均有涉猎。
来源公众号:天下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