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心情日志-由导师与我之间所想到的

陈响 1172分享

  关系一词在生活中出现的比较频繁,我们与其他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关系比如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关系,这一类关系属于连接紧密的关系,也称之为强关系;有的关系像和我们没见过几次面的朋友或者同学,这一类关系属于连接较弱的关系,也称之为弱关系。有时候我们如果处理不好这两者关系的话,会在生活中遭遇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讲,我们与刚见过几次面的朋友,可能我们只是刚刚与对方互加微信,然后对各自都基本上不了解。这时候如果我们要求对方来帮忙或者答应我们的某些要求的话,这基本上也就越界了,这不是弱关系里应该出现的事情。

  相反地,对于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关系而言,这是连接比较深的关系,我们是应当好好对待。在我看来,这个社会往后走,基本上都是拼爹的时代,我们的父母一代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把我们送上大学,负担我们的一切,这虽然是他们的义务,但是其实也是他们心甘情愿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属于普通家庭。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很看重,子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和一流大学,这在我的父母那一辈中是比赚了很多钱还要光荣的事情。这背后与他们辛勤地付出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们也是为了让我到一个更高的平台里去,不用像他们这么辛苦地赚钱。

  在这个阶层加速固化的年代里,有人可能还在拥抱着“读书无用论”的理念,那我祝你能够永远这样下去。父母一辈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应该都要利用起来,这毕竟是强关系里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好像当你的同辈还在起跑线上,你已经到了100米外。这也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不管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

  在著名知识IP古典老师的新书《跃迁》中:他提到站位比努力更重要,未来个体借助平台的杠杠效应,个人能力会被呈指数形式的放大,实现个人崛起,跨越阶层。这其实也是说的起跑线的重要性,当然个人努力也很重要。

  我们的成长与成才其实与父母和我们的强关系是分不开的,当然这里牵涉到感恩的概念,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某些人利用感恩进行道德绑架,说是我们为了报答我们的父母,要好好学习,所以要买他们的产品。这里的感恩其实已经被扭曲了,也是商业渗透的结果。

  真正的感恩应该是价值互相流动的,让帮助你的人看到你成长和不断变好,这样你也有能力去报答他们,而不是一味说我要感恩,然后啥也不干,这样的感恩就不是感恩。就像感情一样,必须要双方都付出,前提是大家都要主动参与,这样的感情也才能持久下去。

  当然,我这里想重点谈下处于强关系与弱关系之间的某些关系。比如我们上过的大学与我们,我们的研究生导师与我们。这些关系里,前者的层次都比我们个体要高,就像一所大学里有无数个这样的你,一个有名的导师手下可能也有几个和你这样的研究生。

  这里的关系其实就比较微妙了,Scalers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从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毕业,五年甚至十年后,如果你还没有混出个人样,那么当你遇见别人时,你说你是清华毕业的,别人可能就会质疑你真的是不是清华毕业的,反正别人是不会质疑清华大学的。原因很简单,你和清华大学确实存在某种关系.,但你混得不好,就是在砸清华的招牌,这种关系说强,其实也不强,说弱,也不弱。

  同样的,你和你的导师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你混得好不好本身就是导师的名誉,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你混的很烂,别人只会说你很烂,不会评价你的导师,因为导师的水平和实力都是一流的。

  这种关系我们要怎么利用好呢?我觉得我们处于能力和层次相对较弱的一方,是要主动参与与付出,并且是要加倍地付出与投入。

  因为我们现在是要用时间换取我们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从大学获取,也可以从导师身上获得。

  当你慢慢成长起来,开始独挡一面时,你和他们的关系才开始由隐性转化为显性,这时候你的大学给你名誉,你也就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你的导师给你指导和推荐,你也能有比较好的出路。

  这种关系之所以微妙,是因为我们要主动付出。在职场上其实也是如此,眼泪并不值得被同情,只有功劳才值得被认可。

  不管什么关系,我们都得好好对待,关系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真正开始起作用的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关系也是如此。

  来源公众号:Edward的二次学习日记

  作者:拼命学习的Edward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43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