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的心情记录与记载(三)-读书(3)

春燕 1172分享

  2、解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吴晓波)

  这本书是吴晓波老师的第二本《激荡》系列了,之前的《激荡三十年》也是堪称经典。

  但其实看这本书,心情真的蛮复杂,有种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好几年的感觉。

  比如,微信公众平台早在2012年推出了,而姐直到2014年才关注到,然后直到今年才想着开通自己的这个公号,不知错过了多少机会。

  在这里不得不服罗胖的眼光。

  罗胖是第一批微信公众号的开通者,以每天60秒的语音著称,在当时内容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支独秀,以至于现在他已经成为了自媒体和知识付费的风向标。

  平心而论,以当年罗胖的资历,是绝对不能与吴晓波老师、吴伯凡老师等大咖相比的。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玩法已经变了,没能第一波赶上风口,就意味着赶不上红利。

  就连吴晓波老师的订阅频道,其用户规模也远远不能与罗胖相比。

  不知道吴晓波老师在敲下2012年这段回顾文字时,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好了,回到这本书。有几个感受特别想分享。

  (1)年轻态一直与年龄无关

  在变革的中国,年轻态一直与年龄无关。

  这句话,实在是震撼到心底。

  虽然马化腾曾经在某次演讲上,略带感伤地说,

  “创新永远属于年轻人。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寻求突破中。

  印象最深的就是褚时健的传奇褚橙。

  姐之前买过一两次,口感确实不错,但也未必出类拔萃到傲视群雄。

  人们为什么追捧褚橙,企业家为什么轮番到哀牢山拜会这位80多岁的老人,究其原因,就是网络上几个年轻人为褚橙写的宣传口号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王石说,他去看望褚老的时候,他带着墨镜、穿着破旧的文化衫、踩着布鞋,站在山头上,指点整个规划,预计使用大约3-4年时间来让褚橙实现大丰收,而彼时他已经是位80岁的老人。

  应该也是这种精神,让王石下定决心要在过几年70岁时再攀登一次珠峰。

  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永不认输,永不妥协,永远在路上。

  还有任正非。

  按照吴晓波老师的说法,他似乎是笛卡尔式的怀疑主义者,承认知识的有限程度,对人类行为正面动机缺乏信心,因此更愿意以系统性的怀疑和不断地勇猛考验,达到求知求实的目的。

  他的那几篇写给华为的关于“冬天”和“春天”论述,还有多次的内部讲话,都呈现出一个“向死而生”的悲观的勇敢者姿态。

  有段话印象特别深刻。

  任正非说,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之前网络上流传的华为变相辞退35岁以上员工的消息,曾经引发了多少轮关于中产阶层脆弱的讨论。

  但是,这正是他一贯的价值观,华为对国家的责任是合法纳税、多纳税,但与员工的关系则只与契约有关。

  无关乎对错,只关乎选择。

  也许,正因为如此,华为才能保持这样的狼性,这位70来岁的掌门人,才依旧在忧心忡忡中一步步推进华为继续“活着”。

  到底什么是年轻态?

  也许正是乔布斯所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之前网传出现了00后的CEO,1969年出生的雷军也是一边笑言,

  “作为老老老一辈企业家,我个人觉得亚历山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未来一定属于00后,加油”,

  一边加紧部署线下实体门店,实现小米手机走出漂亮的销售量U型反转。

  正视现实,不断超越自我,这就是一种年轻态。

  所以,作为“油腻”的中年男人,或者“肥腻”的中年妇女的我们,年轻态无关于年龄,无关于体态,无关于手串,而仅仅关于所思、所想、所做。

  (2)这是最好的时代

  书中,吴晓波老师总结说,

  “在历时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史上,所有的重大变革都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

  其一是制度的创新与勇气,这是可逆的。

  其二是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它绕过了既有的政策和管制壁垒,从而在一个貌似固化的产业里别开生面。这是不可逆的。”

  刚刚在乌镇落幕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正是技术的破壁效应最好的体现。

  从2014年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与其说是“世界”,不如说基本只有中国参加,到这第四界的会议,就连库克都来参加会议,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这次的互联网大会,引发了网络上关于互联网十年改变了什么的热议。

  无论是零售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出行,以及金融业,一旦让互联网实现了与用户的直接连接,则任何曾经被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中心和中介都将被解构,这样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并不会因为所谓的主管部门、相关利益集团的抵制就真正能够回到从前。

  但因为互联网的崛起,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斩龙少年,长出龙鳞”,科技巨头的过度集中,将成为经济的最大顽疾。

  在中国,有98家独角兽公司,其中八成与BAT有关。

  所以,才会有乌镇会议上的饭局之争,也有马化腾、马云关于各自对方战略的解读和针锋相对。

  数十年前,市场开放、产业创新可以采用“进口替代”和跟进战略,我们以“市场换技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成本和规模优势可以实现弯道超越。

  但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成为全球同行业中的规模冠军,它们的面前不再有领跑者,创新的叵测与压力将成为新的挑战。

  下一轮的技术突破,会出现在哪里?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而我们又身处何处?能不能抓住这一朵朵浪花?

  >>>下一页更多精彩“二姐的心情记录与记载(三)-读书”

44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