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成长心情的记录(二)-生活
1、关于“时间管理”的思考
这周你们姐夫出差,姐的工作和生活只能用“忙乱”来形容(泪)。
每天上班已经忙得屁滚尿流,不加班的时间全部留给了熊孩纸的功课辅导,直到熊孩纸上床睡觉。
每天晚上的自由时间只能从10点半后起算,满打满算到12点,也才一个半小时,完全不够用(抓狂)。
最悲催的后果就是姐最近不得不天天熬夜(泪)。
好在,经过调整,到目前为止,在时间压缩的情况下,姐基本可以保证需要完成的事情保质完成,终于可以不要那么焦虑了。
有两点感受:
第一:学会换个角度提问,缓解焦虑
这周刚开始的时候,姐非常焦虑。
因为每天的时间只有这么点,要做的事情这么多,一旦完成不了,就会产生自责,然后就有抑制不住的想要全面放弃的冲动(捂脸,真的是验证了破窗理论的存在)
然后姐就发现,为什么会这么焦虑呢?
那是因为姐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来不及了,又没时间做了”的抱怨上。
然后,姐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不再关注“没时间做了”,把问题换成:
“现在只剩下xxx时间,该怎样分配任务,保证效益最大化?”
换个角度问问题之后,
立刻就将“完不成的焦虑感”转化为了
“如何利用剩下的时间合理分配任务、让学习产生的效益最大”,
从而将重心从抱怨转移到了解决问题上。
查理芒格说,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钉子。
虽然他的本意是指只有单一学科知识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单一的,但姐觉得这句话正好印证了列维特(《魔鬼经济学》的作者)说的,只要换个角度提问题,看世界的角度就会随之变化。
非常管用的方法。
至少,换了个角度后,姐不焦虑了,脑子也转得开了(捂脸),也才有了下面的解决办法。
第二:时间管理要兼顾灵活性和原则性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会对完成的任务排序。
在保证某些必须完成的事项基础上,灵活调整其余任务的执行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时间管理的效率。
先看下姐最近一段的任务。
每天需要背诵50个单词、
30分钟的英语流利说、
40分钟阅读时间,
一周三篇公号文章+一篇周记,
一周三次锻炼,
还要完成得到相关课程学习和演讲训练营的课程作业。
看起来好像还蛮多的(捂脸)。
这些任务,姐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必做的,一种是可调节的。
——必做类:这是每天必须完成的。
包括单词背诵、英语流利说、演讲训练营的课程作业。
没有整块时间,就见缝插针地进行,姐已经发展成上个厕所、拿个快递都要背两个单词(捂脸,这个就不要学了)。
因为每天必做,就会对完成所需时间更有把握,在过程中就更能把握节奏,成就感也会比较高。
——可调节类:可以对时长和频次进行调整。
比如,把这周的锻炼次数从3次压缩到2次,就可以腾出一个中午时间完成演讲训练营的课程学习和课程作业思考。
得到的课程学习,这周实在没空,就少听几节。
这周三篇的公号文章,实在有困难,就调整为两篇。
每天的阅读要求,实在没空,就只要保证本周的阅读总量即可,时间可以自行调节。
这个部分的执行弹性会比较大,也是万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非常有必要。
没有弹性的安排,只会增加焦虑,消磨掉过程中的快乐和耐力,不利于长期坚持。
通过这样的分类,将大块任务分解成可实现的几个模块。有时间就多做一些,没时间就少做一些。
学习的过程是长跑,
只要惯性在,不差一两天。
2、关于“千万不要熬夜”的思考
只有一句话,真的不能熬夜。
这周因为时间不够用,姐几乎每天都超过12点才睡。
几天下来就面露疲态,黑眼圈加深,面部肌肉下垂(太恐怖了),更重要的是第二天上午基本就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效率极其低下,只得中午午睡后才能恢复过来。
但是中午睡得久了,晚上又越发有精神,睡得更迟,就此陷入恶性循环(泪)。
转机是出现在周五晚上。
因为实在太困了,终于赶在12点前入睡。第二天上午因为要带熊孩纸去上课外班,六点半就起床了。
刚开始还有些昏昏沉沉,但过了一会儿,就清醒过来。在熊孩纸上课期间(7点半—10点半),姐就把当天的单词背诵、英语流利说全部搞定,还看了半本书,把前几天欠的阅读量都给补上来了,整个一神清气爽。
因为早起,中午小睡的质量就非常高,起床后快速完成演讲训练营的课程作业后,就算把当天的任务全部搞定了。晚上姐就美美地参加同学的二婚婚礼去了(捂脸)。
为什么这么详细地把日常安排列出来?
就是想说明,要想打破熬夜的恶性循环,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才能将生物钟调整过来。
当然,如果你能一开始就坚持早睡早起,那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姐一个同事,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六点之间起床,和外教对话口语、背单词,中午锻炼,晚上10点半前入睡。
坚持了一年多后,整个人都神采飞扬的,而且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所以,如果自律也需要仪式感的话,早睡早起真的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至少,一定不能熬夜,再迟也必须控制在12点前入睡。
共勉共勉!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原来是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