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的心情随笔-开脑洞的正确姿势(三)
你会问,
姐,你说的这些,跟我们有关系吗?
至少,即使普通如我们这样的吃瓜群众,也是可以从中学着换个角度看问题。
至少多一个看世界的维度,
至少不要被情绪蒙蔽进入“后真相时代”,
至少可以少一点无用的愤怒、多一些理智的平和。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两个切入点。
第一:学会问问题
KK在《必然》中专门拿了一个章节来讲提问的重要性。因为问题才是具有启发性,而答案到处可以找。
看到一个现象,学会问自己问题。问题问得好,就能引发思考。
著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就非常推崇问问题。他还专门著文指导如何提问。
总的标准是:
问题要达、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一是问题要一针见血。
可以试着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文,务求达到重点所在。
二是要学会判定问题的重要性。
标定的标准就是,如果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什么。
如果所知道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什么关联,或者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从这个角度看,《魔鬼经济学》这本书为什么广受推崇,就是因为列维特提出来的问题,揭示了表面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度。
比如硝酸铵与汽车安全带的相似处,比如火山爆发与全球温度下降的关联性等等(至于答案是什么,姐先卖个关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书,或者等待姐这周的周记,不能太早剧透,哈哈)
现在网络上的信息那么多,我们要会当自己的“过滤器”——学会分辨哪些是真正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情绪宣泄的信息。
比如,之前曾经刷屏的《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就是非常明显的情绪宣泄文。看时情绪激昂,看后一无所获,不会对你的见识增长提供帮助。
三是要能引发思考。
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就不能开拓思路,就不能称之为好问题。
所以,姐特别喜欢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教学方式。
每周课后,他都会布置一道辩论题。没有标准答案,让同学们充分表达观点。这种方式会极大拓宽我们的思考广度(所以,如果碰到不解决问题、老是和你抬扛的人,不如就将计就计着辩上几句,顺带拓宽下咱们的思维广度,哈哈)
第二:学会转换角度
任何现象和问题,都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
比如学会从理论角度转化进入实操角度。
在《魔鬼经济学》中介绍了一家高智发明公司,聚集了世界上的发明奇才。
针对全球一筹莫展的气温升高问题,他们从火山爆发喷射进入同温层的二氧化硫会引发温度下降的现象获得启发。
于是乎,为全球降温的复杂的系统性的难题,就被成功切换成为更加直接简单的工程学问题:用很长的塑料软管向同温曾喷洒液态二氧化硫。而且这家公司已经设计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即将投入实际操作。
当年马斯克当初提出要建造可回收火箭的时候,也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从实际角度解决各个模块看似不可能的成本压降问题,才最终实现了用最简单的办法快速解决最难的问题。
有点匪夷所思吧。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想不到答案,大多数不是因为问题过于湛深,而是因为我们所用的角度难以看到问题浅的一面。
再比如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问题。
学会将宏观方向与微观细节相结合,既考虑整体性,又考虑当下的操作细节。
罗辑思维有几期节目介绍了液晶屏的发展史。
整个液晶屏的发展,
只有把握了其宏观产业特点——每逢屏幕尺寸升级换代,即使亏本,也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下一代的产品研究,否则将被永远赶出市场,
同时再在微观工厂操作上关注细节——液晶生产必须在无菌状态、如果保证工厂生产的环境符合要求是非常细节的实操科学,
才能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想想上面李嘉诚的例子。
如果把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到投资国外这一点上,没能从宏观经济变化角度切入,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真相。
再比如学会同时从表面和深层看问题。
多少姑娘,在知道靳东结婚时,失落到不行,在知道他的妻子是曾经离异的李佳后,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就是只从表面看问题。
姑娘们没看到的是,靳东年过四十才火起来,之前一直徘徊在话剧圈。在他最低谷的时候,是李佳的陪伴让他继续前进,随后才有了事业上翻天覆地的成长。
只看到人前的光辉,没想到人后的艰辛,还因此悲伤失落,这就是思维模式引发的误区。
说个张五常教授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赫舒拉发(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在课后追问张五常: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的课程,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会吗?
张五常教授回答道: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你看,天才如张五常,都还要不断向各路名师高手偷“思”,我们这些普通人至少也得能力不够态度凑吧(捂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原来是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