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记录-三十岁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怎样了?(二)
第一:时刻保持警惕
无论你是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都要时刻警惕外界的变化和自己的能力边界。
曾经以为是垄断的大型企业中国联通,最近都首当其冲进行了股权改革,总部编制裁剪近50%。
曾经以为保持高速发展的大型民企华为,都在变相“清退”34岁以上员工。
哪有什么一成不变?
不如学着从现在起,像特劳特在《人生定位》中说的一样,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
从现在起,你打算在这家公司干5年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已经找到自己的坐骑了,要全力以赴;
如果答案是“否”,那么你要立刻着手寻找另一匹坐骑;
如果答案是“没想好,不一定,也许”(大部分人应该都是这个答案吧),那么你也要采取行动,就像自己不会再工作5年一样四处寻找新的坐骑。
不要以为身处大企业就可以安枕无忧。除了防止被裁员,你更要警惕的是大企业的温床对你的洗脑。
什么是洗脑?
你会在不知不觉中,
把公司的能力当成你个人的能力,
把公司的发展当成自己的发展,
把公司的流程规范放大成你的世界观。
而当你一旦离开这个公司,你就会发现你不仅与世界脱轨了,更可怕的是,你还很难适应别的公司了。
姐的一个女朋友,原先在某大型IT企业做销售工作。后来碰到企业变相裁员,她就去了业内另一家大企业。
结果,所有的流程、决策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甚至部门内部文化都跟原来那家企业不一样。
她咬牙坚持了整整半年还没能调整过来,后来又找了关系回到了原企业。
所以,身处温床、埋头在企业内部冲刺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与外界的连接,才不会丧失对外界的敏感度,才不会错过让你发展的机会。
比如,当时还是记者胡炜伟,就是在和一群朋友聚会时,听到天使投资人说“怎么没有人想到做共享单车呢?”时,才毅然决然转行创业。
不管身处何处,在内心深处,始终要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
从现在起,你打算在这家公司干5年吗?
第二:调整思维模式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认为,
我们的大脑,经常会陷入“偷懒模式”。一旦熟悉,就会放松,就会依赖直觉做出判断,而直觉通常都是错误的。
而这种思维模式,才是真正限制我们的。
专栏作家李刚讲过一件趣事。
几年前,他老婆想要买一套学区房。他一算存款,连首付都不够,就建议说等再攒点钱再说。
结果,最后胳膊没能拧过大腿,老婆东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给付了。
结果才过两年,房价就翻了倍。李刚这下高兴了:幸好当时买了。
李刚说他自己有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再复杂的金融工具都能弄得懂,但他老婆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
可回到买学区房这件事情上,李刚一开始就陷入了思维陷阱:
他没有思考他们家的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首先考虑的是家里的钱够不够。
这就是思维模式的问题:
是直奔目标而去,然后再去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还是一想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产生放弃的直觉。
而一旦陷入直接放弃的惯常思维中,我们的格局就会越来越小,小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三:未雨绸缪规划空闲
《魔鬼经济学》的联合作者都伯纳讲过自己的成长故事。
小时候,他随长辈去钓鱼。经过千辛万苦,他总算在湖边钓到了几条小鱼。
这是他第一次钓到鱼,还想着多钓几头,结果就被长辈带到了较深的湖区,学着去钓大鱼。
虽然在较深的湖区没能钓上大鱼,但都伯纳从中学到了关于机会成本的道理:
如果你将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钓小鱼上,你就不会有时间——或发展技术,或锻炼耐心——去钓大鱼了。
同理,如果你将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放在娱乐休闲上,那么,你就不会有时间去实现你和外部世界的重新链接。
查理.芒格说,他所认识的所有聪明人中,没有人是不爱读书的。他自己本身就经常被称作行走的书本。
著名的房地产界段子手冯仑,说他经常碰到一些人,岁数不大,但给人感觉很老旧。细想才发现是因为他们讲出来的词汇,大都是20年前的。
不经常读书的人,他的词汇就容易枯竭,思想就容易停滞,更谈不上跟上这个世界的变化。
除了读书思考,还可以把空余时间用在自身素质的升级上,或者培训提升,或者培育爱好,或者修炼技能。
那句鸡汤怎么说的?
你怎么度过闲暇,就怎么度过一生。
4
安德烈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句话,同样适用已经工作的你我。
我们要求自己始终觉醒始终努力,
不是为了要和别人比较,
而是为了自己能随时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那些有意义的、自己喜欢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谋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原来是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