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夕为主题的教师心情日记-七夕随想

子超 1172分享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空气如水,云中雨丝淌落,抬头欲道“天凉好个秋”时分,七夕节到了。

  小时候,好奇心驱使,总要缠着母亲将每个节日的来由弄清楚,再弄清楚过节的方式,然后按照这个方式去做,心中有一种神秘的尊崇。

  到了七夕,听母亲讲是牛郎织女一年相见一次的日子,他们会在鹊桥上相拥洒泪,他们在天上讲的悄悄话我们在地上的葡萄架下就能听得到。

  母亲憧憬的目光诱惑着我们,不待暮色降临,我们几个跑到六奶奶种的葡萄架下,一个个屏气凝神,侧耳倾听,可听到的除了风雨吹打葡萄叶的声音,就是我们几个的呼吸声。

  面面相觑后,宝霞回家问母亲,她的母亲说:“哪有的事儿!?”宝霞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眼睛里就少了几分童真。我也问父亲,没想到,父亲跟母亲一样笑起一脸神秘,还说是我们没有选对时辰,错过了聆听的最佳时机。

  总之,七夕留在我们童年记忆里的是一份美丽,一份神秘,一份求之不得的惆怅,一份不能圆满的哀愁。

  光阴渐稠,岁月日丰。我们都收藏起了那份好奇与天真,裹挟着麻木与冰冷一路前行。那些节日的缘起和出处从来不问究竟。得过且过间,七夕更像是一个符号,从来没有它的真正意义。

  文明日益发达,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七夕成为节日,从民间走向官方,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张名片。

  有人说装在心中奉为灵魂的东西,用得着这样张贴标签,美其名曰吗?答案是需要。凡是需要大肆宣扬的往往是急需保护的,这种标签无形中强化了人们的意识,使五千年绚烂文化由意识领域迁移到物质领域,再沉淀回归于意识领域本位。

  绕这么大的圈子其实是在弥补一代年轻父母缺失的一课。建设国家,建设家庭,总需要埋头苦干的身影,快进模式必然会省略掉很多美好的细节。这种彰显的方式恰好能够将这些细节一一展开,填充那些成长中的心灵,并给予一份份美好。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学习,需要注入。

  有人说是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阻碍了这些文化领域的意识发展,非也。其实是人心的浮躁使然。

  方寸之间,可以演绎八卦;弹丸之地,能够奋笔疾书。急功近利驱散了家国情怀,成名成家淡漠了闲情逸致。认认真真地过一个节日,过好一个节日,准确地把握节日内涵似乎只停留在媒介宣传上。正好,如果媒介都不行动,意识领域必然一潭死水。不仅要宣传,还要大力宣传;不仅要张贴,还要明目张贴;不仅要列入名录,还要巧立名目。这样才能对我们的青少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又是一年七夕,做父母的给孩子们讲一讲这个节日的美丽故事吧!

  不要总是塞给孩子一块汉堡,不要总是分给孩子一片披萨。无论穿针乞巧拜织女,还是晒书晒衣拜魁星,同样美丽,同样深入人心,同样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富二代”从此开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莉莉语
作者:茉莉芬芳

    44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