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野居偶作》原文_译文_赏析

永亮2 1172分享

  《野居偶作》是唐末五代时期画僧贯休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表现出了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下面我们看看吧。

贯休《野居偶作》原文_译文_赏析

  《野居偶作》原文

  唐代:贯休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何须占据胜水名山。

  无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结交人倒疏远。

  风吹繁花飘如织锦,阶前流水清似弹琴。

  我愿如此直至永远,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注释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

  赊:远。

  赏析

  修道的方法有种种不同,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区别,《维摩诘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诗人贯休以为,在在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这首小诗。他的随意,也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


相关文章:

1.《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译文注释及赏析

2.《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译文注释及赏析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文及赏析

4.《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译文注释及赏析

5.《早春寄王汉阳》译文注释及赏析

贯休《野居偶作》原文_译文_赏析

《野居偶作》是唐末五代时期画僧贯休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表现出了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热门排行榜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72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