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原文_译文_文言现象_鉴赏

永亮2 1172分享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先秦: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注释

  1. 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 亦然:也是这样。

  9. 无如:没有像……。

  10.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11. 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3.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14.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16.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17. 走:跑,这里指逃跑。

  18. 或:有的人。

  19. 以:凭着,借口。

  20. 笑:耻笑,讥笑。

  21. 直:只是、不过。

  22.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3. 无:通“毋”,不要。

  24.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5. 谷:粮食的统称。

  26. 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27.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

  28. 鳖:biē,甲鱼或团鱼。

  29. 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30. 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31.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32.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33. 憾:遗憾。

  34.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35.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

  36. 树:种植。

  37.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38. 豚:tún,小猪。

  39. 彘:zhì,猪。

  40. 畜:xù,畜养,饲养。

  41. 无:通“毋”,不要。

  42. 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43. 夺:失,违背。

  44.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45. 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

  46. 教:教化。

  47. 申:反复陈述。

  48.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49. 义:道理。

  50.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51.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52. 黎民:百姓。

  53. 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54.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55. 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56. 检:检点,制止、约束。

  57. 涂:通“途”,道路。

  58. 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59.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60. 岁:年岁、年成。

  61. 罪:归咎,归罪。

  62. 斯:则、那么。

  文言现象

  通假字词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的人

  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 不要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⑤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②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

  9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②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

  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

  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

  ·12.凶

  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

  ②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

  ③甫闻凶讯 《》不幸

  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⑤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

  ·13.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句式:是……也)

  2、非我也,岁也(句式:……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式:是……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标志:之)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4)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略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略主语“将士”。

  3、可以无饥矣

  省略主语“黎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宾结构省略主语,“以”后面省略了“之”)

  鉴赏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_译文_文言现象_鉴赏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先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7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