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五邪》原文_译文_要点
《灵枢·五邪》本篇论述了邪入五脏的症状:邪在肺则病皮肤痛,邪在肝则病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疼痛,邪在肾则病骨痛等,提示掌握脏腑生理功能对于临床分析疾病、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五邪》原文
作者:佚名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译文
病邪在肺,就会皮肤疼痛,并发寒热,气上而喘,出汗,咳嗽时牵动肩背痛。治疗应取胸侧的中府、云门穴,背上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先用手使劲按穴位,等到病人感觉舒服一些,然后再针刺其穴。也可取缺盆穴来针治。
病邪在肝,就会使两肋里面疼痛,寒气在中焦,淤血在内,小腿关节部经常肿胀,容易抽筋。治疗应取行间穴来导引胁下邪气下行,补三里穴来温中焦,针刺淤血脉络来散除淤血,取耳朵间的青脉,来消除小腿关节部的抽筋。
病邪在脾胃,就会导致肌肉疼痛。如果病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就会内热,常有饥饿的感觉;如果病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内寒,有肠鸣腹痛等症状;如果阴阳都有余或都不足,就会有内寒内热等各种症状。这些病症都取足三里穴调治。
病邪在肾,就会骨痛、阴痹。所谓阴痹,就是疼痛不定,用手按摸又找不到疼痛所在,且伴有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时常昏眩等症状。治疗应取涌泉、昆仑穴,看到有淤血现象,可以在血络上针刺放血。
病邪在心,就会心痛,常有悲伤的感觉,时常眩昏仆倒。治疗应先察病症是虚是实,取本经的腧穴来调治。
要点
本篇论述了邪入五脏的症状:邪在肺则病皮肤痛,邪在肝则病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疼痛,邪在肾则病骨痛等,提示掌握脏腑生理功能对于临床分析疾病、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还提出了循经取穴的方法:邪在五脏既可取本脏所属经脉之穴位进行治疗,亦可取与其相表里之六腑的经脉穴位治疗,如邪在肾,既可针刺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又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另外文中提出了俞募相配的取穴方法,如治疗邪在肺时针刺肺经的墓穴中府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由于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故“俞募配穴”的取穴方法后世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相关文章:
1.《素问·标本病传论》原文|译文|要点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