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娶儿媳:楚平王被从坟里拖出来鞭【历史故事】
提起楚平王弃疾,大概谁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因为就是他杀了伍子胥之父兄伍奢、伍尚,使伍子胥逃奔吴国,借吴兵攻楚,数次打败楚兵,最后竟攻入郢都。好在这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不能解恨,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笞其尸体。如果不是秦国发兵救援,强大的楚国将因此灭亡,这在楚国历史上可谓第一次奇耻大辱。按理说,像楚平王这样的君主,可以算是百分之百的昏君了。
可是事情远不是如此简单。从史书上看,楚平王不但智商不低,而且为人还很不错。他是楚共王最小的儿子,在他上面的哥哥,除了老大楚康王继承君位之外,还有公子围、公子比、公子子皙,按理说他没资格继位为王。但是楚康王死后,公子围先杀了侄子自立为王,是为楚灵王。这个灵王好大喜功,得罪了很多权臣,又是性情中人,喜欢离开国都,游山玩水,长年居住在楚国著名的风景区乾溪。趁着这个机会,几个心怀怨恨的大臣在一起密谋策划,将他推翻,扶持流亡晋国的公子比即位。
当叛乱的大臣们带着甲士冲进郢都的时候,楚灵王还在乾溪玩乐。听到郢都发生政变,自己的儿子全部被杀,他伤心欲绝,从车中扑倒在泥地上,嚎啕大哭。政变的大臣率兵赶到了乾溪,颁下命令,凡是楚灵王身边的臣属、卫士,如果及时返回郢都,都可以保留原先的田产、爵位和工资待遇,否则不但家产充公,还要全部割掉鼻子;敢于收留灵王的,诛夷三族。于是灵王的禁卫军和亲信大臣马上跑得一干二净,灵王本人像野鬼一样,饥饿地在山中徘徊。就在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一个曾经受过他恩惠的大臣申亥收留了他,供给他吃喝,但是也许是想到自己一无所有,复国无望吧,没过多久,他就悲观自缢,死在申无宇(申亥之父)家里。变态的申亥还眼泪汪汪地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自杀,给灵王殉葬。
楚灵王生前很喜欢自己的幼弟公子弃疾,先后派他率兵灭了陈、蔡两国,并且慷慨地封他为陈蔡公,管理这两个大县。陈、蔡两县各拥有一千乘兵车,实力相当于一个中型的诸侯国。那些反叛楚灵王的大臣,正是假借弃疾的命令,仗着弃疾掌握的这些兵力政变成功的。实力如此强大的弃疾,怎么会甘心让流亡在外十三年的哥哥公子比当国君呢?他到处散发灵王没死,将回国报仇的谣言,使郢都空气紧张,大臣和百姓都因此惶惶不安,最后逼得公子比和令尹子皙先后自杀。他顺理成章接替了君位,是为楚平王。
比起他哥哥楚灵王来,楚平王似乎不算坏,这从他们的谥号也看得出来。因为“灵”是恶谥,而“平”却是美谥。而且,通过出土的竹简《景平王问郑畴》,我们还知道了楚平王的谥号不是单谥,而是双谥,全称为“楚景平王”:
竞(景)平王就郑畴,讯之于尸庙,曰:“祸败因重于楚邦,惧鬼神之为怒,使先王无所归,吾何改而可?”郑畴辞不敢答,王固讯之,答:“如毁新都戚陵、临阳,杀左尹宛、少师无忌?”王曰:“不能。”郑畴曰:“如不能,君王与楚邦惧难。”郑畴告有疾,不事。明岁,王复见郑畴。郑畴出居路,以须王。与之语少少,王笑曰:“前冬言曰,邦必丧,我及,今何若?”答曰:“臣为君王臣,介备名,君王践处,辱于老夫。君王所改多多,君王保邦。”王笑:“如我得免,后之人何若?”答曰:“弗知。”
简文的内容是讲楚平王问大臣郑畴:“楚国祸乱频仍,恐怕鬼神会发怒,怎么办?我怎么改过才会逢凶化吉。”郑畴劝道:“如果毁掉新建的城邑戚陵、临阳,杀掉谗佞的大臣左尹卻宛、少师费无忌,大概可以改善国运。”楚平王摇摇头,说:“我做不到。”郑畴就警告他:“如果做不到,那君王和楚国都可能遭受不测之灾。”之后郑畴称疾不上班。第二年,楚平王又召见郑畴,笑问他:“你曾经告诉我,我们国家会灭亡,我个人也会赶上这个不幸。现在怎么样呢?”言下之意郑畴当时是危言耸听。郑畴只好回答说:“君王已经改了很多,所以国家没有覆亡。”楚平王又笑问:“如果我能逃脱灾祸,接替我的人会怎么样?”郑畴回答:“不知道。”
从这几段简文可以得知,楚平王当时对自己国家的危难处境是清楚的。他本来是个名声很好的人,还在当陈蔡公的时候,晋国贵族叔向就曾赞扬他治政清明,使得朝中苛慝不起,境内盗贼平息,还能控制自己的私欲,以顺应民心,很得百姓拥护。这些评价都是很实在的,平王确实因此顺利地获得了国君的位置。可是偏偏在他即位为楚王之后,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欲,最终给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事情的缘起是因为他的太子建,他给太子建配备了两位师傅,一位太傅,即伍奢;一位少傅,即费无忌。太子建不喜欢费无忌,只和伍奢关系好,费无忌因此怀恨在心。楚平王即位的第二年,派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妻子,费无忌回来后就劝平王:“秦女长得非常漂亮,君王不如自己娶了享享艳福,太子那边,给他另娶一个就是了。”平王一听当即心动,于是强娶了自己的儿媳,还生了一个孩子,取名为熊珍。
大概是怕太子怀恨,过了四年,平王把十九岁的太子派到边境城邑城父去守边。费无忌继续在平王耳边谗毁太子:“君王娶了太子的妻子,太子一定会怨恨。现在太子在城父,天天练兵交接诸侯,只怕有朝一日会带兵来抢夺君位。”平王害怕了,因为当年他也是为楚国守卫边境,这个楚王的位置就是这么抢来的。于是他召见伍奢,责备伍奢没有教导好太子,将伍奢父子杀死,又派司马奋扬去城父杀太子建。幸好奋扬同情太子建,早早通风报信,让太子建逃走了。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发愤图强,天天教吴王练兵,进攻楚国。楚国屡败,为此疲惫不堪。简文中平王对郑畴的抱怨,应当就是在这种时时受到吴国骚扰的处境下发出的。
而且从简文中可以看到,平王的确不算一位暴君,面对郑畴的直言不讳,他没有恼怒。郑畴因此称疾抗议,他也没有在意。要是换个暴君或者昏君,郑畴肯定性命不保。第二年他召见郑畴,言语中似乎有些得意,好像证明郑畴的预言失败了。但他究竟不敢肯定,因此问郑畴,即便自己有生之年逃脱了灾祸,接替他的太子不知道会怎样。由此可见,他也知道,这个国家的危机极为深重,丝毫没有得到解决。果然,在他死后十年,吴兵三战三败楚兵,紧追入郢,将他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他儿子,也就是楚昭王到处流亡,险些性命不保。
奇怪的是,对这位给楚国带来深重灾难的楚平王,楚国人似乎并没有心怀怨恨。在他刚死的时候,他们不但给了他“景平”两个字的美谥(按照谥法:治而清省曰平,布义行纲曰景),而且都衷心拥护他幼小的儿子熊珍为王。甚至他的子孙,一直在楚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前我们知道,楚国地位最高的贵族是昭、屈、景三家,号称“三闾”。按照那时的情况,各诸侯国内的贵族大部分都是王族支脉,楚国也是如此。他们的姓氏不少是取自他们所出王的谥号,比如昭氏就是楚昭王的后裔;屈氏是楚武王的后代,因为后裔封在屈这个地方,所以以地为姓;而景氏就是这位楚平王(全称为楚景平王)的后裔。一般来说,如果一位楚王不是有较好的政声,他的后裔不会如此显赫繁茂。楚武王熊通开拓疆土,在楚国历史上立有赫赫功勋。楚昭王,也就是楚平王的儿子熊珍,因为不肯使巫祝移过于大臣的举措,曾受到孔子的赞美,是楚国著名的贤君。楚平王的后裔能和他们并驾齐驱,想来在楚国人的心目中,印象不会太差。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楚国人认为,所有的错都是费无忌造成的。楚平王死后,费无忌向令尹子常进谗言,杀了左尹卻宛全家,引起了国内一片怨言。沈尹戌因此劝子常道:“杀卻宛这件事,你做得太错了。费无忌这个人人品很差,当年太子建逃亡,伍奢被杀,都是费无忌向平王进谗言,掩蔽了平王的耳目。不然的话,以平王的温惠恭俭,比楚国的先代贤王楚成王、楚庄王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怎么会最终搞得和诸侯不睦呢?”
自古以来,政治的败坏,下层百姓总认为是奸臣的过错,君王都是好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君王身份太高,不敢否定,而将批判指向大臣,还可以不承担因之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愚昧百姓的真实想法,他们心目中的楚平王,确实是有政绩的,而且远远算不上暴虐。
客观地说,楚平王的为人的确不差,史书的记载和上面所引的竹简简文皆可以为证。他只是因为英雄难过美人关,抢了儿子的老婆,从此在内心留下了内疚和阴影,以致不得不在后来处处弥缝,陷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最终杀亲子屠良臣,闹得不可收拾。这其中费无忌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楚平王本人也不可推卸职责。刘备说得好:“勿以恶小而为之。”说起来是容易的,奈何人究竟难以抵御私欲,如果当时楚平王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即使想那么干也做不到,又何至于有后来的一系列恶果呢?
生搬硬套地评价一下,算是曲终奏雅: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灾难,其楚平王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