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高考”为什么要考武功【历史故事】

李婷 1172分享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是一样的,中了状元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清代“高考”为什么要考武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宋代统治者,从立朝之初直到灭朝之末,贯穿全程的政策有一个,就是“文修武偃”为什么呢,因为深知自己是如何起家的。因此,对武人防范得就特严格。因此,有宋一代,唱曲的多形成宋词,习武的少,形成“杨”、“岳”之冤。因此,全民精神阳萎,全民闭着眼睛“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宋一代,很文艺。因此,塞外的金戈铁马来了,不堪一击。因为宋词不能当弹药,“瘦金体”也不能当枪支。

  不知为何,我很喜欢“尚武”二字。也特别想写出清代人的尚武精神,以小说或电视剧的形式,告诉人们,到底如何才能雄起。

  忽然,我看到一篇文章,名为《清代武术》,全面介绍了清科制度中的武科,即武术考试。这太有趣了,我一直也在寻找这方面的材料。

  那么,清代高考中如何考武术呢?文章说——

  清朝的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即初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乡试与会试,均三年一科;殿试(也称廷试),会试后次月举行。

  考试的内容有:马箭、步箭、技勇(弓、刀、石)等,以及论述《武经七书》、《百将传》、《孝经》、《四书》的内场试策论。就是针对这些军事著作写军事论文。顺治朝的时候,定为策二篇、论一篇。试题出自《武经七书》。康熙朝的时候,改试论二篇。首题出自《论语》、《孟子》。次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后来,,由于武人多不能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罢掉了没有实战价值的《四书》论,改试《武经》论一篇、策一篇;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乡、会试内场策论改默写《武经》百余字,无错误者为合式。

  在录取原则上,清朝的武举特重弓马武艺,对清朝统治者来讲,武举就是用弓马来选择军事人才。

  那么,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在科举中设武术项目呢?文章分析说——

  公元1644年5月,清兵正式入主中原,同年就发布了举行武举的诏令。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接受武举,除了武举自身发展的原因之外,还存在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清朝统治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二是满族统治者不像宋、明统治者那样,对武人有过分的防范心理。三是与满洲人的骑射传统是分不开的。

  清朝科举强调“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

  清朝中前期的强盛,于此找到了一个理由。我过去清代人物传,还奇怪,为什么入关后那么将帅是是举人进士出身,为什么知识分子带兵打伏一定不比在关外时打得差,甚至更优秀,现在明白了。

  当代的青少年军事迷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高考中设一个军事科目不是也很好吗?我不是说一定要考军校,我是说一个青年应具备相当的军事素质。这与新学期开学流于走形式的军训不是一码子事。

  一个民族多一点尚武精神总是好的

    热门标签

    12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