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文_译文_赏析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文
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注释
(1)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2)望极:极目远望。
(3)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
(4)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5)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6)会:理解。
(7)阑:同“栏”。
(8)拟把:打算。
(9)疏狂:狂放不羁。
(10)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11)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12)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文_译文_赏析
相关文章
-
04-06|吴文英《醉桃源·芙蓉》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原文_译文_赏析
> -
04-06|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译文_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