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映卿2 1172分享

  《塞上曲》是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塞上曲》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塞上曲》原文

  唐代: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注释

  1.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颉利请和,引兵而退。见《旧唐书·突厌传》。此即写此事。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3.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4.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5.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6.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7.萧条:平静之意。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8.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创作背景

  《乐府诗集》卷九十二列于《新乐府辞·乐府杂题》。郭茂倩谓此曲和《塞下曲》皆出于汉《出塞》、《入塞》曲。萧士赟云:“乐府《塞上曲》者,古征戍十五曲之一也。”此诗借汉喻唐,王琦谓“此篇盖追美太宗武功之盛而作也。”此诗约作于天宝二载(743)李白供奉翰林期间。

《塞上曲》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塞上曲》是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塞上曲》原文 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57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