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鄘风·干旄》原文_译文_鉴赏

永亮2 1172分享

  《国风·鄘风·干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是赞美卫文公群臣乐于招贤纳士的诗,叙述了卫国官吏带着布帛良马,树起招贤大旗,到浚邑访问贤才的景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风·鄘风·干旄》原文

  先秦:佚名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素丝:白丝,一说束帛。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子:贤者。

  畀(bì):给,予。

  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组:编织,束丝之法。

  予:给予。

  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鉴赏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相关文章:

1.《国风·齐风·卢令》原文|译文|鉴赏

2.《国风·豳风·九罭》原文|译文|鉴赏

3.《国风·豳风·破斧》原文|译文|鉴赏

4.《国风·秦风·蒹葭》原文|译文|赏析

5.《国风·秦风·渭阳》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鄘风·干旄》原文_译文_鉴赏

《国风鄘风干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是赞美卫文公群臣乐于招贤纳士的诗,叙述了卫国官吏带着布帛良马,树起招贤大旗,到浚邑访问贤才的景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70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