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小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做人做事道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关于三字经描写里面的故事吧。
(二十三)
【原文】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
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
为学者:做学问的人。
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二十四)
【原文】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二十五)
【原文】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
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
大学:书名。
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修齐:修身、齐家。
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